-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五章实用经验的总结与理论探索(下)
第五章 实用经验的总结与理论探索(下) 宋—元(公元960—1368年) 五、学派争鸣与各家学说 宋代医学积累了丰富的新经验,宋元时期思想解放,儒学内部不同学派提出不同理论和思想主张,为医学理论提高和研究新问题准备了基本条件。 《四库全书总目·医家类》说:“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金元医家学说在理论上独树一帜,改变了过去“泥古不化”的状况,开创了中医学术讨论、交流与争鸣的局面,对理论研究、充实、提高有大作用。 (一)刘完素与火热论 刘完素(约1120~1200年)字守真,号通玄处士,金代河间(河北河间县)人。人称刘河间。精研《内经》,与当时盛行的五运六气学说结合,对火热病证详加阐述,“火热论”学主张自成一家。 主要著作《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三消论》《伤寒标本心法类萃》等,《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尤能代表其观点。 学术思想“火热论”强调火热致病重要性。 《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19条属火者10种,属热者7种,刘扩大到50多种。 强调“六气皆从火化”,六气中风、湿、燥、寒诸气皆能化热生火;火热也是产生风、湿、寒、燥的原因。 强调“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素问玄机原病式》将惊、躁、扰、狂、越、妄、谵、郁等证都列为火热之变。 对火热病治疗以清热通利为主,善用寒凉药物,后世称为“寒凉派”。 从表证和里证两方面来确定火热病治疗法则。 怫热郁结于表,用辛凉或甘寒以解表(石膏、滑石、葱、豉等)表证兼内热,可表里双解(防风通圣、双解散)散风壅,开结滞,郁热便自然解除。 表证已解里热郁结,汗出热不退者,可用大承气汤或三一承气汤下其里热。 热毒极深阳厥证,承气汤与黄连解毒汤配合使用。 大下后,热势尚盛或下后湿热犹甚下利不止,用黄连解毒汤清其余热,可兼以养阴药物。 下后热未尽而不盛,小剂黄连解毒汤,或凉膈散。 刘完素对火热病总结出的治疗原则颇多创见,对温热病治疗有很大影响。 从火热病的多发、普遍性加以强调,临证用药辨证施治:热痢用苦寒,冷痢则用辛热;外感风热用辛凉,外感风寒则用辛温剂;治中风既用清热祛风“泻青丸”,又用温经回厥“附子续命汤”等。 (二)张元素与脏腑辨证论 张元素(生卒年代不详,生活于十二世纪),字洁古,金代易水(今河北易县)人。著述有:《珍珠囊》《药著难经》《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等,以《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为其理论观点代表作。 学术思想受河间学说影响。对当时医界泥守古方风气颇反感,认为“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强调因人因时因地而治。撷取《内经》要旨,结合前人精华和自己实践,确立“脏腑辨证说”。 系统论述脏腑的生理病理,脏腑标本、虚实、寒热辨证,及脏腑病证演变和预后。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为脏腑辨证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脾胃颇重视,并用“补气”和“补血”法治疗脾土虚弱,对后人有启发。 对药物气味、归经、补泻等理论深入探讨,有所发挥,遣方用药更加灵活。如同为泻火,黄连泻心,黄芩泻肺,白芍泻肝,知母泻肾,石膏泻胃火等。 创制九味羌活汤、枳术丸、门冬饮子、天麻丸等新方流传后世。 (三)张从正与攻邪论 张从正(约1156~1228年)字子和,号戴人,金睢州考城(即今河南睢县)人,学宗《内》《难》《伤寒》,私淑刘河间。 临床对汗、吐、下三法有独到见解,丰富经验。对祛邪学说作出重要贡献。 《金史本传》称其“精于医,贯穿《素》《难》之学,其法宗刘守真,用药多寒凉,然起疾救死多取效。” 著《儒门事亲》凡15卷。 具有革新思想,主张“古方不能尽治今病”。学术主张攻下法,反对囿于“局方”,滥用温燥,力倡攻邪为“攻下派”。 攻邪与扶正关系上以攻为主;补泻关系上,以泻为主。 “病由邪生,攻邪已病”,邪去则正安,邪未去时“补之足以资寇”;病邪不论来自何因,都非人体素有,一经致病,攻治病去则止,不必迷信补药。 “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由来虽不尽同,或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气,或雾、露、雨、雹、冰、泥六邪,或由酸、苦、甘、辛、咸、淡六味不节,都不是人体固有。 治疗以攻法速去其邪为首要,“邪去而元气自复也”。 “先治其实,后治其虚”。 注重血气流通,认为血气壅滞也是邪气侵阻的结果,治须先论攻邪。“陈莝去而肠胃洁,癥瘕尽而营卫昌”,邪去正安。如寒则血行迟而少,必先除其致病之寒,寒去则血行,血行则气和,气和则愈矣。 攻邪有汗、下、吐三法。由邪气种类和侵犯部位决定。病邪有三,侵犯部位有三,所以治疗亦有三。 天之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多侵犯人的上部,结搏于皮肤之间,藏于经络之内,发为疼痛走注,麻痹不仁及四肢肿痒拘挛,用汗法祛邪外出。 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即饮食内伤,病在中,位于膈或上脘,可用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