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广水一中2015—2016年第一轮政治复习讲义
第十七讲 追求真理
广水一中 丁勇 2015年12月17日星期四
宏观构建知识体系
考情考向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考点:(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通过该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有一个更加完整和准确的认识。通过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自觉树立走将学习、生活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学习,用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指导自己的实践;确立科学的真理观,,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正确对待真理与谬误,坚持真理反对谬误。要注意结合科学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等社会热点理解本部分知识。
【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实践观)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是 改造 的 。(≠人的一切活动)★★(P41)
⑴实践都是以 为主体(非纯客观的活动)、以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为对象(客体)的
(实践的性质,具体解释见⑵)。
⑵是一种 ,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非纯主观思维活动)★2.特点:★★★(P42-43)
实践特点 主要原因 区别活动 坚持观点 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客观物质性 ①实践的基本要素: (人及其体力和智力)、
(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工具等),它们都是
②实践的 受 的制约 意识活动 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 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能动性 原因:实践主体的能动性:实践是一种
表现:实践主体的创造性:实践能够创造出世界上原来没有的东西(新的 与新的 )(不否认盲目实践) 动物的本能活动 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 社会性
历史性 ①实践是处在 的人的活动(受横向因素的影响)(不否认单个人的实践活动)
②实践活动是 的发展着的,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实践活动的内容、规模、发展水平具有阶段性。(受纵向因素的影响) 孤立的个人活动 在实践问题上体现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结合 实践的三个特征不是孤立的,三者紧密联系,统一于任何一项具体实践活动中。实践的第一、二个特点并不矛盾,主体的客观性渗透着能动性,意识能动性以客观性为基础。夸大客观物质性否定主观能动性,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主观能动性否定客观物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 。 3.实践的基本形式(其他形式:如艺术、体育、教育等)
(1) ,是人类 的实践活动。(2) (3) (自然科学实验和社会科学实验)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人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体现认识从无到有的过程;区分意识根源于物质)
(1)理解: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物质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⑵认识的惟一来源≠认识的两个途径
①认识的惟一来源:实践(从人类获得认识的总体来讲的)
②获得认识的两个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从个人获得知识的途径来讲的)
启示:既要实践,又要读好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非唯一)动力(强调认识深化、拓展和向前推移的过程)
(1)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怎样判断正误的)
(1)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畴,人们就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2)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120312001-李珑璁技术分析.doc
- 2016届静安区高三一模化学卷技术分析.doc
- 201212001注塑验证预设工艺卡技术分析.doc
- 2016届课时提升作业28通过激素的调节技术分析.doc
- 1003080141-王钰午-开题技术分析.doc
- 2016届理科综合试题限时技术分析.doc
- 1204402112覃文永汽车销售管理系统技术分析.doc
- 2016届理综试题4技术分析.doc
- 1222090310+胡国全+李静+金钱草对尿酸结石小鼠血清尿酸、尿素氮和肌酐的影响技术分析.doc
- 1420727630宝宝团队新代理学习N技术分析.doc
- Akxdyza_a2016年初级经济师工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模拟试题及(一)技术分析.doc
- DIY你的快乐团队辅导活动技术分析.doc
- 2016届中考复习11(一次函数的应用)技术分析.doc
- ALK阳性NSCLC临床研究纵览技术分析.doc
- DIY园林景观种植技术分析.doc
- 2016届中考复习数学真题汇编:一次函数的应用(含答案)技术分析.doc
- AM+真菌和PGPR+菌剂组合对低温胁迫下黄瓜生长及防御酶活性的影响技术分析.doc
- 2016届中考复习数学真题汇编11:一次函数的应用(含答案)技术分析.doc
- D-J管的并发症技术分析.doc
- DLT_5434-2009电力建设工程监理规范表格-技术分析.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