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个人简介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援助专家 中国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重庆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 联系方式: E-mail:lizuoshan@ TEL 【案例讨论】 青岛市一名优秀教师在近20年的教学生涯中,一贯兢兢业业,对学生呵护有加。然而,有一天却因为一名学生上课时过于调皮而勃然大怒,无法克制,对学生连拉带扯,最后竟然抓住学生的手在墙上蹭。 为什么一位优秀教师会有如此表现呢?原来,该老师在事发之前,因为爱人久病、儿子成绩下滑等,心理压力过大,致使把这种压力表现在教育教学之中,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酿成不良的后果。 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压力。适当的压力,可以激发教师的潜能,增加教学的成效,但是如果压力过重,则会造成教师的身心不适,降低教学成效,甚至造成学生的身心问题。因此,教师的心理保健非常重要。 教师的作用和力量 美国的著名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关于教师的作用和力量的一段精彩论述: 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绪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获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一场危机之恶化或解除,儿童之是否受到感化,全部决定在我。 【案例】教师的职业倦怠 “想起学生就觉得头疼!”北京某小学的教师休息室,周华老师的这句话引起了同事们的共鸣,也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青年教师诉说工作压力大,老教师也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 “不少人有意无意把教师看成是无所不能的‘超人’——学生成绩不好,要找老师;学生品德出了问题,是老师没教育好;学生磕着碰着,也是老师的责任。这些当然是教师的职业要求,但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把所有问题都推向老师。”周华半开玩笑,“其实教师也是弱势群体”。 周华认为,每天面临班上几十个性格不同、状况各异的学生,繁重的工作让她感觉自己身心俱惫。再加上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多而杂,“学校教育有时拼不过社会的影响”,教学成就感的缺失,也让她的职业热情慢慢消退。 “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也有巨大压力。 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 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要求“根据新时期青少年青春期特征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服务网络。” 2008年1月15日,十七部委联合印发 《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年-2015年)》 (三)工作体系建设目标。 ──中小学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设置专职教师并配备合格人员的学校比例,到2010年城市达到40%、农村达到10%;2015年城市达到60%、农村达到30%。 (四)工作指标与目标。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比例,到2010年城市达到80%、农村达到50%;2015年城市达到85%、农村达到70%。 最近五年教育部工作重点 教育部2008年工作要点: 11.要“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卫生防病教育,健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预警机制。” 17.要“做好全国中小学生数学学习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专项监测工作。” 教育部2009年工作重点: 11.“完善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状况监测标准与指标体系”; 最近五年教育部工作重点 教育部2010年工作重点: 6.“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视力保护。” 教育部2012年工作重点: 4.“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一)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发生特点 研究资料显示,初中生有中度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是2.9%,高中生有中度心理问题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是2.5%。 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农村地区中学生及重点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较高。 (二)、影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生理因素 2.家庭因素 3.社会环境 4.学校教育 5.个体心理因素 心理调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