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楚简《五行》释义-简帛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郭店楚简《五行》释义-简帛研究

郭店楚简《五行》释义 苟东锋 摘要:简、帛《五行》的差异之处往往隐藏着简本的独特用意,分析后可以发现,简本的思想不仅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与帛本的思想有着重要不同。简本的主要内容是讲“德之行”与“行”及其两者的关系,前者论述了仁、义、礼、智、圣从“形于内”而显诸于外,从而成德的天道过程,后者则论述一个人见贤人而反观内省,扩而充之,以完成仁、义、礼、智之善的人道过程。“五行”思想最终所追求的“有德者”是人道向天道的复归。此外,简本《五行》还保留了一些孔子和子思思想的古义。 关键词:五行、德之行、行、德、善 简、帛《五行》的出土使久被存疑的“思孟学派”成为一个可以研究的问题,但是随着讨论的广泛和深入,“思孟学派”的轮廓却似乎变得越来越模糊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论者对《五行》文本的处理有很大分歧:有人认为帛本为优,简本为辅;有人以为简本是初本,帛本为改动本;有人则主张两者大同小异。这三种立场原则上可导致三种不同文本,于是,以此为基础对《五行》思想的理解也差异极大;更值得注意的是挺帛一派往往也借鉴了简本的某些处理,而挺简一派则承认有的地方帛本更好,这就使得对于《五行》文本及其思想的理解更加错综纷杂了。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五行》研究的一开始就澄清:若完全依简、帛各自文本理解,是否能够发现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承认论者可根据自己的想法校对出合理的本子,以此而研究“五行”思想。但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呢?那么以上的看法都需要重新考虑。以下工作就是试图说明简本《五行》背后确实包涵了一套与帛本非常不同的重要思想。 一、德之行与行 《五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在起始部分提出了“形于内”的“德之行”与“不形于内”的“行”的区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德”与“善”、“天道”与“人道”的区分。因此有人认为这部分可以看作《五行》“全篇思想的总纲”,学者多赞同之。但是关于“德之行”与“行”的关系,学界却有着不同看法,大体而言,可分两类:一类认为《五行》最强调的是“德之行”,另一类认为《五行》是“德之行”与“行”并重的。前者又因其对“行”的不同理解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认为“行”指“未经心灵体现出来的道德行为”,或“泛指德行,即合乎道德原则的行为”,因此《五行》断然不会主张这种“行”;另一种情况认为仁义礼智圣“皆在人的心中,称为‘德之行’,其表现在外在行为者,则称为‘行’”,这种观点看似“德之行”与“行”并重,实则此“行”就是“德之行”,其本身已经“形于内”了,因而这里强调的仍可以看作是“德之行”。后者目前只有一种情况,即梁涛先生主张的“《五行》的‘德之行’与‘行’实际是一种双重道德律。”“前者是内在道德律,是主体自觉,后者是外在道德律,是客观规范。”梁涛先生在提出自己观点的同时对前面两种看法也分别提出了批评,认为前者的问题在于其与儒家一向反对的“行不由衷”相左,后者则有悖于《五行》对于“不形于内”的突出强调。我认为这两点反驳都是有效的。 然而,“德之行”与“行”的关系是否就如梁涛先生所言?这还要看所谓“双重道德律”是何涵义。在梁涛先生看来,“双重道德律乃是早期儒家的一个基本思想”,“它与郭店简其他篇目中的‘仁内义外’说实际表达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最早提出这一主张的不是别人,而是儒家的创始者——孔子”。梁先生认为这种“仁内义外”的思想“具有过渡时期的二元倾向”,以此观之,那么孔子思想也当是一种过渡性质的二元论了?这显然是值得商榷的。此外,为了以示此“仁内义外”与告子之“仁内义外”的区别,梁先生还指出:“郭店简的仁内义外说主要讨论的是仁内与义外的联系”,“而告子的仁内义外说则突出、强调仁内与义外的对立”,此区分看似切中要害,问题是义外究竟怎样通达而为仁内的呢?作者却语焉未详,只泛泛地说:“(行)一旦与道德主体发生关系,成为人们的实践对象时,则它已经开始‘意识化’和‘内在化’”,但这种“行”的“内在化”是否就是仁内呢?梁先生将《五行》的“心”与荀子的“心”等量齐观,他认为荀子的“心”“基本上是认知心或理智心”,照此看来,他所谓的“行”的“内在化”也只能是一种认知意义上的内在化,而仁内却主要是道德本心意义上的内在化,这样就无法真正说明义外怎样与仁内关联。可见,“双重道德律”的说法不能自圆其说。 不管怎样,梁涛先生提出《五行》对于“德之行”与“行”是并重的,这一点值得重视。我也承认这一点,但我以为并不能由此得出《五行》是一种“双重道德律”,主张两种并列的成德路向。《五行》的成德路向毋宁说只有一种,在这一路向中,“德之行”与“行”是互补而为一体的,故而也是并重而不可偏废的。这个结论的一个基本的理由是“金声玉振”之论。简本第十章提出“【君】子之为善也,有与始,有与终也。君子之为德也,【有与始,无与】终也。金声而玉振之,有德者也。”这段话将“有德者”也即成德过程看作“

文档评论(0)

daoqqzhuan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