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脚气病、性病、天花:汉代疑问疾病的考察
彭卫
【专题名称】先秦、秦汉史
【专?题?号】K21
【复印期号】2015年04期
【原文出处】《浙江学刊》(杭州)2015年2期第54~70页
【英文标题】On?the?Interrogatory?Disease?in?Han?Dynasty
【作者简介】彭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732)
【内容提要】 对汉代的某些疾病的认定学界有不同意见,本文对脚气病、性病和天花在汉代是否存在进行了讨论。通过对传世文献和出土资料的分析,本文认为长江流域(也包括珠江流域)脚气病的发生和流行大致与稻米成为主要食物以及稻米加工精致化同时或稍后,这个过程的发生大约在战国时期到两汉。现存的秦汉文献和文物资料中既没有性病的确凿资料,也没有显示与性病有关的社会因素,淋病、梅毒等性传播疾病在汉代尚不存在。天花在中国的第一次大流行大约在公元476年—497年之间,它的传入应当更早一些,但汉代尚无此病。
【关?键?词】汉代/疾病/脚气病/性病/天花
?
????一、脚气病
????脚气病①系人体中缺乏维生素B1所致,其得名按《千金要方》卷二二《风毒脚气方论风毒状》所说是“初得先从脚起,因即胫肿”。唐宋人曾对脚气病之肇始有所说明。20世纪上半叶和中叶,医史研究者对中国古代脚气病的发生和治疗进行讨论。关于脚气病在中国始于何时以往大致有四种看法。第一种意见认为先秦和西汉文献记载的江南地区发生的“尰”病可能就是脚气病。②第二种意见是先秦文献中的“痹”或“挛”症是对脚气病表现的描述,中国古代脚气病出现的时间是春秋中叶。③第三种意见也是最流行的看法是,脚气病的流行始于东晋南北朝时期,唐代以后逐渐减弱。④第四种意见认为由于只有在特殊时期、特殊环境和特殊人群中(如远航的海员、囚犯、隔离区中的难民),脚气病才可能广泛流行。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脚气病流行的曲线与饵食含有汞、铅、砷等矿物的外丹的历史曲线基本一致。脚气病的基本病理改变是多发性神经炎,而导致此症的原因之一是汞、铅、砷等中毒。因此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流行的“脚气病”实际上是服外丹的中毒现象,而非真正的脚气病。⑤第五种看法则推测文献中的“脚气”是鼠疫导致的足部疾病。⑥
????以上诸说中“尰”病说和“痹”“挛”症的根据比较薄弱。《诗·小雅·巧言》“既微且尰”是此说的最早资料。“尰”病是足部浮肿,其范围在膝部以下⑦。足肿可以由多种因素造成,由于缺少必要的背景陈述,我们很难确认《巧言》之“尰”就是脚气病,倒是有若干与“尰”是脚气病相抵触的痕迹。齐和韩《诗》“尰”作“瘇”,瘇泛指下肢浮肿而非专指足肿,⑧郑玄笺《毛诗》云:“此人居下湿之地,故生微肿之病。”⑨他没有说足肿,可能也不是含混草率之笔,此其一。《诗》二《雅》绝大多数篇章都是西周王畿地区的诗篇,个别或是东迁后的作品,但其地域仍在黄河流域,其时其地居民食物以粟、黍、麦、菽等为主,一般来说这种饮食结构不会产生脚气病,此其二。先秦说所依据的第二个根据是《左传》成公六年所记晋国事,其时晋贵族欲迁往郇瑕氏之地,韩献子以为此处土薄水浅,居民有“沉溺重膇之疾”。“重膇”即足肿,但郇瑕地在今山西运城附近,根据上面讨论《巧言》同样的理由,“重膇”是脚气病的说法也不可信。东晋南北朝说的直接证据板上钉钉,当时的《肘后备急方》和其后的《诸病源候论》及《千金要方》均言之凿凿,似是不移之论。问题是对一种疾病的最早描述是否就是这种疾病最早出现之时?如果不是,那么脚气病在东晋之前是否就已存在?宋人董汲说脚气病“两汉之间名为‘缓风’;宋齐之后,谓为‘脚弱’;至于大唐,始名‘脚气’。其号虽殊,其实一也”⑩。《千金要方》卷二二《风毒脚气方论风毒状》有脚气“黄帝云缓风、湿痹是也”之语,当为董汲说所本。“缓风”一词不见现有传世汉代医学文献,《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说脾脉“微缓为风痿,四肢不用”,孙、董“缓风”或据此而来。但“风痿”以“四肢不用”为基本表现,似难说就是脚气病。
????“痹”“挛”症说强调了两个因素:第一,“痹”或“挛”症的表现与脚气病类似。第二,统治者喜食精米。持此说者所举事例均为黄河流域。笔者以为“痹”“挛”症状是包括脚气病在内的许多疾病所共有的表现,不能作为此时已有脚气病的证据。稻米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是一种珍物,当时最常见的主食是粟,没有构成产生脚气病的饮食背景。支撑此说的依据不足。
????第四种看法在方法论上值得重视。廖育群提出对古代文献中“脚气”表现应具体分析,不能但见“脚气”之名,便坐定“脚气”之实。他指出白米维生素含量低→致使摄入不足→脚气病发生因果关系的实现,需要以没有其他摄入源为必要条件。这些意见不仅对脚气病而且对其他古代疾病研究都有借鉴意义。判断历史情状是否存在需要的是一组相关联的证词而非孤证,因此魏晋南北朝文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江西铜业Ф7x3.5m半自磨机关键件制造攻关及总装试车重点分析.doc
- 江西铜业集团公司人民币10亿元授信调查(大)重点分析.doc
- 江西五校(江西师大附中、临川一中、鹰潭一中、宜春中学、新余四中)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生物Word版含答案重点分析.doc
- 江西中医学院2007年春季学期《药理学》考试试卷A重点分析.doc
- 江西中医药大学11级药营药物化学考题重点分析.doc
- 江西中医药大学12级药营药物化学考题重点分析.doc
- 江西中医药大学本科中医外科习题集合重点分析.doc
- 江西中医药大学暑期实践调查论文重点分析.doc
- 江西中医药大学西医内科期末试题重点分析.doc
- 江洋阿姨讲桂本伤寒论重点分析.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