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石油大学 渗流物理 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 2014-9-27 成绩:
班级: 石工1212 学号: 姓名: 刘少鹏 教师: 付帅师
同组者: 彭杰
流体粘度及流变性测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用毛细管粘度计法测量脱气原油的粘度。
2、用旋转粘度计测试脱气液体在恒定温度和恒定剪切速度下的粘度。
3、掌握粘度随温度变化规律。
二、实验原理
1、毛细管粘度计法
在一定温度下,当液体在直立的毛细管中,以完全湿润管壁的状态流动 时,其运动粘度与流动时间成正比。· s;
C——粘度计常熟;
ρ——液体在测试温度下的密度,g/cm3;
t ——毛细管中液面由标线a流到b的时间,s。
2、旋转式粘度计法
旋转式粘度计由电机经变速带动转子作恒速转动。当转子在某种液体中旋转时,液体会产生作用在转子上的粘性力矩。液体的粘度越大,该粘性力矩越大;反之,液体的粘度越小,该粘性力矩也越小。该作用在转子上的粘性力矩由传感器检测出来,经仪器所带的微电脑处理后,可得出被测液体的粘度。
实验设备
1、毛细管粘度计法
测定石油产品的动力粘度时所用的主要仪器为毛细管粘度计,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测定动力粘度初拥毛细管粘度计外,还需要用带透明壁或装有观察孔的恒温浴,其水面高度不小于180mm,容积不小于2L,并附带自动搅拌器和一种能准确调节温度的电热装置(最好同事采用温度调节器)。
除此之外,需要用的其它测试仪器有:
(1)温度计,分度为0.1℃,范围为0~50℃或50~100℃
(2)秒表,用于计量液体在粘度计中的下落时间;
(3)比重计,用于测定液体的密度
2、旋转式粘度计法
所用实验仪器由旋转式粘度计和水浴组成。仪器的构造如下图:
图一 旋转粘度计结构图
粘度计机头水准泡;(2)液晶显示屏; (3)外罩;
(4)转子保护架; (5)主机底座; (6)微型打印机;
(7)粘度计机头; (8)操作键盘; (9)转子连接头;
(10)转子; (11)主机底座水平调节旋钮(使水准泡居中)
旋转式粘度计工作原理
旋转式粘度计由电机经变速带动转子作恒速转动。当转子在某种液体中旋转时,液体会产生作用在转子上的粘性力矩。液体的粘度越大,该粘性力矩越大;反之,液体的粘度越小,该粘性力矩也越小。该作用在转子上的粘性力矩由传感器检测出来,经仪器所带的微电脑处理后,可得出被测液体的粘度。
实验步骤
毛细管粘度计法
(1)将粘度计夹在固定架上,利用铅垂线从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检测毛管是否垂直。
(2)利用管身1所套的橡皮管将待测原油吸入扩张部分2,使液面稍高于标线a,并且不要让毛细管和扩张部分2中有气泡或裂隙。
(3)记录液面由标线a流到标线b所需的时间。重复测定3次,并选出平均流动时间t。
(4)按式(1)计算液体的动力粘度。
2、旋转式粘度计法
1、实验准备
(1)安装好粘度计支架、底座及机身;
(2)把RDT温度探针连接到机身背面的温度探针插孔上;
(3)调整粘度计的水平,使水平气泡在黑色的圆圈中央;
(4)拆下转子接头保护帽;
(5)按“ON/OFF”键把底座背面的电源开关打开,仪器自动校零(每次电源开关关掉后,重新使用仪器时都要进行着一步)。
2、实验操作
(1)预热10分钟。
(2)将转子连接到粘度计上,按左旋方向上紧(注意保护转子)。
(3)按“ENTRE”键开始实验。当扭矩超过100%时,屏幕显示“EEEE”,此时应减小转速,或更换小转子;当扭矩低于10%时,应增大速度,或更换大转子。
(4)当示数稳定后记录数据,按“Select Disp”键进行切换,读取粘度、扭矩值等。
(5)实验结束,按“ON/OFF”键关闭底座背面的开关,清理实验仪器及实验台。
五、实验要求与数据处理
1、实验要求
(1)根据表二记录所需数据。
(2)绘制粘度---温度曲线图。
2、数据处理
表一
编号 温度T,℃ 转子,# 转速,RPM 粘度μ,mPa.s 百分比,% 1 25.8 2 12 1140 45.9 2 31.0 2 12 767 30.7 3 36.2 2 12 530 21.1 4 42.0 2 12 350 14.2
图二 μ—T关系图像
结论:随着温度的升高,流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