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叙 述 顺叙 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对主要情节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描 写 肖像、动作、 心理描写 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景物描写 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环境描写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 对话描写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续表 描 写 侧面描写 通过烘托使某一事物更加突出;激发人的想象力;节省笔墨,富有感染力。 白描 运用简洁质朴的文字勾勒事物,不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工笔细描 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 描写角度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动静结合(以动写静)、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抒 情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或在叙事中包含喜恶褒贬。 议 论 记叙中的议论 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 夹叙夹议 记叙、议论交叉运用,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 高考“鉴赏表现手法题”主要包括以下的考查范围: 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虚实结合等手法,分析其作用。 【命题揭秘】 1.确认该句(段、篇)所用的表现手法(若问“哪些”,切不可只答出一种)。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3.依据表达技巧的作用,紧扣内容、文句作答。 【答题方法】 【知识精要】 表现手法 表达特点 表达作用 联想想象 联想,就是由感知的事物想起另一有关的事物。想象,就是凭借文字、符号、标记的示意,在脑海中建立起与这些示意相符的形象。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 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象征 全篇比喻即为象征,即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 使某种抽象化为具体,给读者以深刻印象;表达含蓄,给读者以回味;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衬托 不直接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烘托出主体事物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铺垫 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情节。 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说服力;制造悬念,引起兴趣。 续表 渲染 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 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加深主题。 抑扬 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 使文章不平铺直叙,形成起伏对照,突出喜欢或批评的感情。 托物言志 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 含蓄、富有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虚实结合 所见为实,回忆、联想、想象、梦幻是虚。 突出事物特征,鲜明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主旨。 以小见大 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亲切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点面结合 将最能表现文章主题、刻画中心人物的关键材料作为“点”,把其他起补充、陪衬、铺垫、烘托以及联接过渡的材料作为“面”。 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命题揭秘】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即针对文本内容联系社会、人生、历史、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等方面进行发散思维。从命题方式看,有的题干出现探究字样,更多的则是题干不出现“探究”字样,而是以“谈谈你的看法”“从中受到什么启发”等作为标志。命题形式一般为: 1.请结合……谈谈你的认识(看法)。 2.请结合……谈谈你的感受(体会、启发)。 3.请联系……加以分析说明。 4.探究某某观点,探究某某与某某的关系。 1.紧扣文本,尊重文本。 2.有观点有分析,述评结合。 3.分层分点作答。 【答题策略】 1.善于选择审视角度 同样的一篇文章,不同领域的读者所获得的认识和启发是不同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彼此的审视角度不同。对一篇散文,可以从社会、政治、教育、个体、人格成长与形成等角度,来发掘其深层的意蕴。这就需要学会根据文本本身的内容多方位的联系,选择那些与文本关联较紧密的方面,作为考查视点。我们确定审视角度的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可以假设自己具有多重身份,然后分别以各种不同的身份对文本进行审视,这样就比较容易实现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发掘。 【答题方法】 2.善于进行层面切割 一般说来,对一个文本我们可以对它作字面上的解读,这是浅层面的。可以联系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和体验进行解读,这就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2交通运输的布局及其影响要点概述.ppt
- 2014国瑞·金嵿媒体答谢会策划方案要点概述.ppt
- 2014年庆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说.docx
- 2014国药阳光[产品说明]-终要点概述.ppt
- 2012届高考地理海水的温度、盐度与海水运动要点概述.ppt
- 2012届高考新课标政治二轮复习方案:专题2生产、劳动与经营要点概述.ppt
- 2014年全国危险化学品和化工较大事故情况通报解说.pptx
- 2012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十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要点概述.ppt
- 2012届高三数学最新复习:函数及其表示要点概述.ppt
- 2014华能国际财务-要点概述.ppt
- 2014届新课标高中数学(理)第一轮总复习第1章第1讲集合的概念、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副本要点概述.ppt
- 2014届一轮复习1.2多变的价格要点概述.ppt
- 2012年项目管理中的品质管理—中建大公馆项目实践经验分享要点概述.ppt
- 2014届渝才班提案改善要点概述.ppt
- 2014届政治(经济生活)各地一模汇编要点概述.ppt
- 2014届政治高考总复习——政治生活第二课要点概述.ppt
- 2012年销售人员必懂财务知识培训(定稿_____)1要点概述.ppt
- 2012年信贷考试之法律培训(简单稿)要点概述.ppt
- 2014届中考历史复习方案:第5课时__中国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科技教育与思想文化要点概述.ppt
- 2012年溆浦分公司股改方案要点概述.ppt
最近下载
- 2022东君照明集中控制系统用户手册.docx VIP
- 〖GB50011-201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年版).docx VIP
- 《浙江省建设工程其他费用定额》(2018版).docx
- 怎样恢复已删除的文件.doc VIP
- 2025年中国铁道橡胶垫板数据监测报告.docx
- 2023-2024全国初中物理竞赛试题精选精编第05讲凸透镜成像(解析版).docx VIP
- 2001-2016年电子科技大学《601数学分析》历年考研真题汇总(含部分答案).pdf VIP
- 古典文献学第二章 文献的形成和流布.ppt VIP
- 2025年综合窗口岗位工作人员招聘考试笔试试题(附答案).docx VIP
- 纪念中国红军长征胜利89周年PPT课件.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