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附: 开地门: 神阙(先天之道,全身经络汇集的枢纽之一)、肓俞(小肠)、气海、天枢(大肠) 开肺门(开胸顺气): 气通穴(正中一二肋骨间)+天突→掌按膻中穴(三分鈡) 5)颈长肌 Longus colli muscle?? 位于脊柱前面,C1至T3椎体之间。其中间宽,两头窄,由三部分组成:上斜部、下斜部、中间直部分。上斜部起自第3、第4、第5颈椎横突,斜向内上,以肌腱形式止于C1的前弓。 下斜部,是三部分中最小的部分,起自T1、T2、T3椎体前面,止于第5、第6颈椎横突。 垂直部分,起自上3个胸椎和下3个颈椎,止于第2、第3、第4颈椎椎体。 颈长肌:被咽和食管所遮盖,双侧收缩时,使颈前屈;单侧收缩时使颈侧屈。受颈神经(第3~8)前支支配 。 曲垣(手太阳小肠经) 在肩胛岗上缘,斜方肌和岗上肌中,岗上窝内侧端,当臑俞与第2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处;布有第二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副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肌支。 (二十九)收法 目的:导引诸气归元 要点:缓、慢、轻、柔、稳 (1)收意法 通常采用安神法 (2)收气法 调息、归元 (3)收形法 (4)收于上、中或下 (6)拔伸旋颈法 (二十八)循经取穴 中府、云门、尺泽、鱼际、 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 缺盆、足三里 少海、神门 后溪、肩贞 、臑俞 、天宗 、秉风 睛明、攒竹、天柱、大杼、风门、肺俞 、肾俞 、八髎 彧中、俞府、 曲泽、内关、大陵 外关、天井 、肩髎 、天髎 、天牖 、翳风 风池、肩井 命门 附: 阿是穴/天应穴: 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部位,以痛处为穴的学位)-以痛为输 反阿是穴: 痛处之外,按压后疼痛立即消失/减轻的部位,通常与阿是穴在同一块肌肉/邻接的肌肉上-痛外治痛 反阿是穴: 如肩胛提肌 肩胛内上角痛→肩胛提肌肌腹点 肱二头肌长头肌肌腱炎→肱二头肌肌腹点 胸锁乳突肌腱止点和肌腹点 头下斜肌肌腹 附: 颈椎病小腿奇穴疗法 承山穴下3寸斜内45度2寸即为该穴 患者俯卧,由跟腱处向上推捏该穴至腘窝部,反复30-50次,患者感头颈肩,双上肢、手指发热出汗(7-10天临床痊愈)。 (二十三)推肩胛骨外侧缘 臑俞(手太阳小肠经) 在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在肩胛骨关节窝后方三角肌中,深层为岗下肌;有旋肱后动、静脉;布有腋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 肩贞(手太阳小肠经) 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l寸 在肩关节后下方,肩胛骨外侧缘,三角肌后缘,下层是大圆肌;有旋肩胛动、静脉;布有腋神经分支,最深部上方为桡神经 内上方为小圆肌 (二十四)拇指长推背部足太阳膀胱经 (高血压) (二十五)肩背部推拿(擦法) 先沿棘突两侧由上而下直擦至骶骨止,再沿肩胛骨内侧缘由上而下直擦至骶部,用分经法在棘突两侧由上而下向外推开,然后推拿肩背部(分经法、擦法、提拿法交替进行),重复3~4 次 如果以下肢症状为主者应多擦或推腰骶部和肌张力较高的一侧 (二十六)颈部运动关节手法 寰枢椎的齿突与枕骨大孔前缘及两侧枕骨髁下内侧面之间以齿端韧带(Apical Ligament)和翼状韧带(Alar Ligament)相连接 头部前后倾和左右旋转时,带动枢椎作协同动作,成为头与颈之间的牵制性韧带。(Check-ligament)(见图2、3) (1)单人颈椎旋转复位法(棘突右偏) 医生右手拇指桡侧置于患椎棘突右侧,左手托夹下颌骨; 患者颈前屈右侧偏斜; 医者左手向上用力使患者头颈在矢状轴上向上旋转45度,当旋转力达患椎时,右手向左推动棘突(可听到/感觉到复位声或移动感) 棘突右偏 棘突右偏 棘突左偏 棘突左偏 (2)双人颈椎旋转复位法 例如:患椎棘突左偏 医生左手拇指桡侧置于患椎棘突左侧,右手托夹下颌骨; 助手双手扶持患者头部,上方之手向下压;这时医者右手向上用力使患者头颈在矢状轴上向上旋转45度,当旋转力达患椎时,左手向左推动棘突(可听到/感觉到复位声或移动感) (3)摇颈法 医者站在病人身后。右手托下颌,左手按头顶部,两手向相反方向小幅度摇动,待颈部放松后,使颈部向右摇至最大幅度,维持片刻,稍回松,即两手相反方向轻巧拨动颈部(可闻咔哒声) (4)扳颈法 医者站患者健侧后方,患者头部向健侧旋转15-30度。医者一手大拇指置于病变颈椎节段的健侧,另一手置于患侧头顶、颞部。嘱患者颈部放松,将患者头颈扳向健侧,至尽处两手相对用力,轻巧一扳,可闻咔哒一声。 (5)拔伸牵引法 一肘托下颌,一肘托枕部,头部前倾5度,沿纵轴向上轻轻拔伸,拔伸须循序渐进,由轻到重,提起的程度,以病人舒适为度,切不可操之过急,禁用暴力(见图-7)。 通常在使用拔伸手法时要经过二十次左右才能将头部拔起,此法对脊髓多节段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