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心理救援服务要点 (1)参与安置点救援服务:在统一组织下,参加灾后的紧急救助,发现和挽救幸存者。 (2)心理急救: 识别不同年龄人群的灾难性应激反应,快捷评估和处理应激相关问题。 防止急性应激障碍发展成创伤后应激障碍。 对出现严重心理危机的患者,如应激相关的精神病、严重焦虑、抑郁、失眠、严重躯体应激反应等,给予有效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支持性干预; 对有明显自杀念头和行为患者给以必要的住院或药物治疗 (3)及时发现和处理既往已患精神疾病的患者,筛查是否有不稳定、复发或新情况,保护患者、及时治疗,避免对救援工作带来不良影响。 3.心理救援技术 (1)建立心理卫生服务小组: 获得基本资料,制定心理卫生状况评估简表,内容包括:基本人口学特征;躯体健康、基本应激反应状况。 (2) 受灾人群的访谈: 逐户访谈。特别要注意以下技巧: ① 尊重、理解、建立良好的关系; ②从体恤、关心健康和生活切入; ③首先询问躯体情况,做适当的身体检查; ④运用非言语交流,如友好、关切的目光接触,灾民可接受的躯体接触; ⑤适应和尊重灾民的文化习俗; ⑥倾听为主,灵活提问;知情同意后再做简要记录、照相; ⑦避免使用专业术语; ⑧一次访谈时间10-15分钟为宜; ⑨重视其他人提供的信息;。 (3)陪护性支持技术: 重点为儿童、老人、妇女、丧亲者。 (4)建立社区安全岛: 尽快建立安全、支持系统;安排失散亲人团聚;恢复正常化和稳定的社区生活秩序。 (5)建立临时的医疗服务站,包括配置常用精神药物。 (6)针对受灾人员的社区服务: ①本土化社区心理关爱的活动; ②针对重点个体建档,落实人员跟进随访。 ③各种不同性质受灾群体的支持和干预。 (二) 第二阶段(灾后1周至半年) 灾民还会面临慢性的心理社会应激——个体躯体、心理和社会生活景况的改变,例如躯体的残疾和功能障碍,家园的丧失,就业和生活目标重建方面等现实问题。 严重、迁延的患者有可能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卫生服务将减少近期和远期的心理障碍的发生,减少心理障碍所致的社会功能残疾。 1. 工作模式 (1)建立持久稳定的三级心理卫生社区服务,对居民心理健康建立档案,分类服务; (2)分层归类,按需服务,分别干预。 ①重型精神障碍及其他应激后相关障碍,需要医学药物治疗、住院或转诊治疗; ②有严重心理问题或倾向的特殊个体,需要专门持续跟进个别心理干预和治疗; ③具有同类心理问题和现实问题的民众,如妇女、儿童、老人、伤残人员、丧亲者、灾后迁居新址、孤老等,需要提供特殊需求导向的团体心理干预,结合灾后生活适应指导; ④一般社区民众,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康复的指导和扶持; (3)心理卫生服务与心理健康促进并进 重视灾民及其社区的积极因素,面向发展潜能、复原力和资源,综合开展心理健康促进,而不能单纯认为灾民是无助的和被动的 心理健康促进的措施包括:提供生存技术和知识的培训;结合本土文化的资源,发挥优势,促进自愈和适应 2.干预技术 (1)文化资源取向的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与当地政府、各种与救援相关的组织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共同干预工作组。 (2)结合本土文化特点的团体心理干预:例如可开展“希望之家”小组活动。参加人员包括社区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 社工、安置点管理人员、灾民代表。 (3) 个案心理干预 对受伤人员心理状况的评估,可采用心理健康状况评估表(SRQ); 对受伤人员建立心理卫生服务档案,并按期随访服务; 采用适合受伤人员心理干预技术; 对灾后受伤人员合并急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的分诊、转诊及治疗; 对救治医务人员进行心理干预; 对受伤人员家属的心理健康教育。 ① 急性期干预 灾后1~3月内的心理卫生服务。 A.心理急救:震灾发生24~48小时至1周内,对地震伤员立即进行心理急救(psychological first Aid, PFA),满足幸存者当下实际的要求,并不提供深入的心理治疗。 B.稳定、维持:灾后1周至1月内,对受伤住院人员进行一般情况及心身状况的基线评估,采用个人干预方案、家庭干预及松弛治疗。 C.随访、康复:对目标人群的心身状况进行随访。对已经发生PTSD的人群进行治疗。 心理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眼动脱敏疗法、系统脱敏疗法、认知行为治疗、松弛治疗、家庭治疗等。必要时对目标人群进行对症的精神药物治疗。 ②后期干预 采用多学科联络会诊的心理生理康复模式对受伤人群提供进一步的心理康复服务,促进其伤病(残疾)的康复,重返社会。 (三)第三阶段(灾后半年以后) 1. 恢复社区居民生活秩序,完善康复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应急系统的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技术报告.ppt
- 运营转型宣贯技术报告.ppt
- 运营咨询培训.技术报告.ppt
- 运营咨询培训技术报告.ppt
- 运营资质证书申报材料目录技术报告.doc
- 运用“精益六西格玛”管理方法技术报告.ppt
- 运用QC方法提高高层建筑施工的消防控制技术报告.ppt
- 应急现场处置方案zuilao技术报告.doc
- 鱼纲形态与结构()技术报告.ppt
- 应急响应方案技术报告.doc
- 数据仓库:Redshift:Redshift与BI工具集成.docx
- 数据仓库:Redshift:数据仓库原理与设计.docx
- 数据仓库:Snowflake:数据仓库成本控制与Snowflake定价策略.docx
- 大数据基础:大数据概述:大数据处理框架MapReduce.docx
- 实时计算:GoogleDataflow服务架构解析.docx
- 分布式存储系统:HDFS与MapReduce集成教程.docx
- 实时计算:Azure Stream Analytics:数据流窗口与聚合操作.docx
- 实时计算:Kafka Streams:Kafka Streams架构与原理.docx
- 实时计算:Kafka Streams:Kafka Streams连接器开发与使用.docx
- 数据仓库:BigQuery:BigQuery数据分区与索引优化.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