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缺乏症材料.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膝内翻 膝外翻 第六节 维生素D缺乏症 内 容 概述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实验室及X线检查 诊断及鉴别诊断 预防 治疗 一、概 述 小儿常见病(儿科)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体内维生素D不足,使钙磷代谢失常,以致骨骼发育障碍。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维生素D缺乏,使血清钙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惊厥或局部肌肉抽搐。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3岁以下婴幼儿多见。北方多于南方 一、病因 1、日光照射不足:主要原因 2、摄入不足 3、需要量增加:婴儿时期需要量大,发病率高,2岁以后,发病率减少。 4、疾病影响:慢性胃肠道疾病及肝胆系统疾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主要是骨骼改变,肌肉松弛和神经精神症状。 (一)、初期: 1、3各月开始发病 2、主要表现为精神神经症状:烦躁、睡眠不安,夜惊,多汗(与室温、季节无关、头部多汗,枕秃)。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二)、激期:主要表现为骨骼改变和运动机能发育迟缓。 1、骨骼系统改变: (1)颅骨软化:3-6个月 (2)方颅:8-9个月 (3)前囟增大及闭合延迟:2-3岁 (4)出牙:一岁、三岁。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5)、肋骨串珠:7-10肋最明显 (6)、肋膈沟 (7)、鸡胸 (8)、漏斗胸 一岁左右小儿 (9)、佝偻病手镯或脚镯。7-8各月以后。 (10)、O型腿,“X”型腿。学站,行走小儿。 (11)、脊柱后凸或侧弯。 2、全身肌肉松弛:运动机能发育迟缓,腹部膨隆呈蛙腹。 3、其他:表情淡漠,语言发育迟缓。 膝内翻 膝外翻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三)、恢复期 (四)、后遗症期:3岁以后小儿,遗留下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轻中度佝偻病治疗后很少遗留有骨骼改变。 四、实验室及X线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血清钙、磷和碱性磷酸酶的变化常比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改变早,有早期诊断价值。 (二)X线检查。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五、诊断:年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佝偻病临床分三度 1、轻度 2、中度 3、重度 体征由轻至重。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六、鉴别诊断 1、甲状腺功能低下 2、软骨营养障碍 3、抗维生素D佝偻病。 七、预防: 1、胎儿期 2、新生儿:母乳喂养,出生1-2周,每日开始口服维生素D500-1000D单位。 3、婴幼儿:坚持护卫活动,每日一个小时以上。 4、对于体弱儿或冬季,每日补充维生素D400-800单位。一般不加服钙剂,但对于低钙抽搐或以淀粉为主食者应补充适量钙剂。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八、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二)、维生素D (三)、钙剂 (四)、后遗症期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维生素D缺乏引起 二、临床表现 (一)、常伴有轻度佝偻病症状,早期可有多汗,睡眠不安,易惊。婴儿以惊厥、喉痉挛为主要表现,2岁以上小儿多见于手足搐搦。 1、惊厥: (1)发病表现:突然发作,四肢抽动,两眼上窜,意识可暂时丧失,大小便失禁,发绀。 (2)缓解后:多入睡,醒后活泼如常。 (3)发作时间及频率 (4)发热与否 (5)轻症:惊跳,面肌痉挛,眼球上窜,意识正常。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2、手足搐搦: 3、喉痉挛:突然发作,吸气时发生喉鸣。重者可迅速青紫,窒息,甚至死亡。 4、体征:不发作时候,可引发神经肌肉兴奋体征。 (1)面神经征 (2)腓反射 (3)Trousseau征(陶瑟):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婴幼儿,无热惊厥,发作后神志清醒,维生素D缺乏史,冬末春初。实验室检查。 (二)低血糖、低镁血症,婴儿痉挛症,甲减,急性喉炎。 四、治疗 (一)、急救处理 (二)、钙剂治疗 (三)、维生素D * * 小颅:囟门多在12-18个月内闭合,如果囟门过早闭合可形成小头畸形,常伴有智力发育障碍。 方颅:前额左右突出,头顶平坦呈方形,见于小儿佝偻病或先天性梅毒。 佝偻病胸:佝偻病所致,多见于儿童。 佝偻病串珠:沿胸骨两侧各肋软骨与肋骨交界处常隆起,形成 串珠状。 肋膈沟:下胸部前面的肋骨常外翻,沿膈附着的部位其胸壁向内凹陷形成的沟状带 鸡胸:胸廓的前后径略长于左右径,其上下距离较短,胸骨下端前突,胸廓前侧壁肋骨凹陷。 漏斗胸:若胸骨剑突处显著内陷形似漏斗 胸骨剑突下明显凹陷 *

文档评论(0)

a33666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