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避险系统设计说明书总结.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紧急避险系统设计说明书 一、设计依据 1、《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 2、《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 3、《煤矿安全规程》。 二、设计方案 (一)基本方案 1、第一级避险系统 现在15分钟化学氧自救器更换为45分钟压缩氧自救器,重新购置压缩氧自救器1800台发放到每个下井职工手中,并留有备用。 2、第二级避险系统 拟在井下设置永久避难硐室2个,分别设置在:三采区改造石门至三采区上部车场挂口处、+475东翼边界放水巷。 设置临时避难硐室3个,分别设置在:二采区226车场、三采区中部车场、1321放水巷下平巷。 (二)紧急避险系统类型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设计中的紧急避险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永久避难硐室及临时避难硐室建设,由于我公司矿井井下区域已施工的巷道在设计之初时未考虑摆放可移动式救生舱,造成已掘巷道断面尺寸不够,因此在此次设计中,只考虑了设计硐室作为永久避难硐室和临时避难硐室建设。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为入井人员提供自救器、建设井下紧急避险设施、合理设置避灾路线、科学制定应急预案等。紧急避险设施应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保障、有害气体去除、环境监测、通讯、照明、人员生存保障等基本功能。 (三)紧急避险设施分布地点依据 1、紧急避险设施布置依据 根据安监总煤装【2011】15号文件《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中第5条“永久避难硐室是指设置在井底车场、水平大巷、采区(盘区)避灾路线上,具有紧急避险功能的井下专用巷道硐室,服务于整个矿井、水平或采区,服务年限一般不低于5年;临时避难硐室是指设置在采掘区域或采区避灾路线上,具有紧急避险功能的井下专用巷道硐室,主要服务于采掘工作面及其附近区域,服务年限一般不大于5年”的规定。另外考虑到避难硐室不宜设置在变电所、火药库或者停车点,因为它们存在火灾隐患;避难硐室还应该远离各种地质构造区域,如断层、岩层断裂破碎带,大的地下位移如地震有可能破坏避难硐室及其内部设备;避难硐室的位置还要考虑不能设置在井下容易积水的地点,避免水患,要选择在足够强度的煤层或者岩层中,并且要有足够的非可燃物保护厚度。 2、下井人员统计 根据现有人员定位系统和井口考勤人员校对,每班最大作业人员人数300人。其中一采区80人,二采区120人,三采区100人。 从实际统计人员看到,在三采区改造石门至三采区上部车场挂口处设置一个100人的永久避难硐室及在三采区中部车场设置一个40人的临时避难硐室能够满足一、三采区所有作业人员的紧急避险需求;在+475边界放水巷设置一个100人的永久避难硐室,二采区井底车场与1321放水巷之间和226车场各设置一个40人的临时避难硐室能够满足二采区所有作业人员的紧急避险需求。 3、永久避难硐室设计 (1)永久避难硐室 ①永久避难硐室规格 永久避难硐室生存室内按避难人数100人考虑,每人应不小于1.0m2,过渡室的净面积应不小于3.0m2的使用面积计算: S生=1.0×100=100 m2 S过=3.0m2 ②永久避难硐室的生存室的设计宽度为4.0m,过渡室的设计宽度为3.0m,生存室容量的备用系数为1.2,计算其长度: a生=100×1.2÷4.0=30; a过=3.0÷3.0=1.0 a=a生+2a过=30+2×1.0=32.0m ③根据永久避难硐室施工需要,生存室的设计宽度为4.0m和过渡室的设计宽度为3.0m时,生存室长度不得小于30 m和硐室总长度不得小于32.0m可满足要求。 (2)永久避难硐室系统设计 永久避难硐室采用向外开启的两道门结构。外侧第一道门采用既能抵挡一定强度的冲击波,又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防护密闭门;第二道门采用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密闭门。两道门之间为过渡室,密闭门之内为避险生存室。防护密闭门上设观察窗,门墙设单向排水管和单向排气管,排水管和排气管加装手动阀门。过渡室内设压缩空气幕和压气喷淋装置。永久避难硐室的系统主要组成包括第一道防护密闭门、第一道防爆密闭墙、第二道密闭门、空气循环系统、压缩空气幕系统及其附属系统。 ①第一道防护密闭门 防护密闭门的设计遵循灵活、快捷、手动、密闭性良好等原则。门体要求能够抵御瞬时1000℃高温、1.0 MPa的爆炸冲击波、有毒有害气体对人体的伤害。门体的结构设计采用绕流和分流技术,防护密闭门上设观察窗。 ②一道防爆密闭墙 防爆密闭墙同样要求能够抵抗瞬时1000℃高温和1.0MPa的爆炸冲击波。通过采用C40强度的混凝土并配筋来实现要求。为了加强其抗冲击波能力,墙体周边掏槽,深度不小于0.3m,墙体设计施工成楔形,门前设不少于两趟单向排气管和一趟单向排水管,排水管和排气管应加装手动阀门。 ③二道密闭门 采用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密闭门。

文档评论(0)

a33666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