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药学 广东省中医研究所 孙冬梅 主任中药师 2012-3-28 中药(本草)、中药学的概念 中药(本草)、中药学的概念 中药的基本知识 全草类: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茵陈例外,在嫩苗时采集) 叶类: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桑叶须在深秋或初冬经霜后采集) 花类:花正开放(金银花一天内以早晨9时采摘最好) 果实和种子类: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 根和根茎类:秋末至春初 天麻冬季采收者为“冬麻”、质佳;春季采收者为“春麻”、质次 树皮: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黄柏、厚朴) 根皮:秋后苗枯,或早春萌芽前(牡丹皮、地骨皮) 五味 辛—发散、行气活血(多含有挥发油, eg.麻黄、薄荷、红花) 甘—补益、和中、缓急(多含有苷类、糖类、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 eg.枸杞、党参、甘草) 酸—收敛、固涩(大多含有有机酸,如苹果酸、鞣酸等, eg.五味子、乌梅、五倍子) 苦—泄降、燥湿、坚阴(多含有生物碱和苷类 ,eg.黄连、大黄) 咸—软坚散结、泄下、潜降(多含有钙、镁、钠、钾及其他活性成分,eg.芒硝、昆布) 麻黄 麻黄 紫苏 紫苏 生姜 紫苏 生姜 荆芥 荆芥 防风 荆芥 防风 薄 荷 桑叶 桑叶 菊花 桑叶 菊花 柴 胡 葛 根 升 麻 石膏 石膏 知母 石膏 知母 栀 子 夏枯草 黄芩 黄芩 黄连 黄柏 黄芩 黄连 黄柏 金银花 金银花 连翘 金银花 板蓝根 犀牛角 生地 生地黄 玄参 牡丹皮 青 蒿 大 黄 芒 硝 火麻仁 甘 遂 思考题 中药和中药学的含义? 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有哪些? 中药配伍的含义及目的? 清热药的含义及其分类?清热药的性味、功用? 试比较下列各组药物性味、功用之异同: 升:上升 降:下降 浮:发散 沉:收敛 性味是对药物的定性 归经是对药物的定位 升降浮沉是对药物的定向 脾虚食积气滞,单用人参,不利于积滞胀满,单用莱菔子,又会加重气虚,两者合用,相制相成。 * * 预防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治疗高血压、高血糖 治疗皮肤病 现代应用 抑制血小板聚集 抗心肌缺血 改善血液流变学 抗动脉粥样硬化 牡丹皮提取物具有抗菌、抗炎作用 其他清热凉血药简表 虚寒证忌用,反藜芦 6~15克 1.清热凉血:治血热发斑,吐衄,热淋、血淋 2.祛瘀止痛:治血滞经闭,痛经,跌打损伤,痈肿疮毒 苦、辛,微寒 肝经 赤芍 脾胃便溏者忌服 煎服5~10克,治疮疡等外用适量 1.清热凉血:治温病血热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 2.活血解毒:治疮疡湿疹,水火烫伤 甘、咸,寒 心、肝经 紫草 使用注意 用量用法 功效主治 性味归经 药名 清热药 清虚热药 性味:均寒凉,多苦甘 归经:主入肝、肾 功用:清虚热,退骨蒸 用于温病后期,夜热早凉,潮热骨蒸 配伍:常配伍凉血药、养阴药 来源 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地上部分 性能 苦、辛,寒。入肝、胆经 主要成分 倍半萜内酯(青蒿素 )、黄酮类化合物、香豆素类化合物、挥发油 青 蒿 功效与应用 用量用法 3~15 g,疟疾可用至30g,不宜久煎 凉血清热 使用注意 脾虚便溏,多汗者慎用 解暑治疟 阴虚发热,骨蒸盗汗,无心烦热 温热病后期,热伏阴分,夜热早凉 暑热,身热无汗 疟疾,寒热往来 治疗疟疾(青蒿素可以影响疟原虫的膜结构,具有良好的抗疟作用) 治疗皮肤病,红斑狼疮(青蒿水提液具有抗病原微生物及抗炎作用) 现代应用 “拉斯克奖” (临床医学奖) ——诺贝尔奖“风向标” 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 创制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 屠呦呦研究员 其他清虚热药简表 脾胃虚寒者慎用 3~10克 1.退虚热,清疳热:治阴虚发热,骨蒸潮热,小儿疳热 2.清湿热:治湿热泻痢及痔疮 苦,寒 心、肝、胃、大肠经 胡黄连 3~12克 1.清热凉血:治邪入营血,久热不退,阴虚内热等 2.利尿通淋:治热淋,血淋 3.解毒疗疮:治疮痈肿痛,咽喉肿痛 苦、咸,寒 胃、肝经 白薇 外感风寒,血虚无热者忌用 3~10克 退虚热,清疳热:治阴虚发热,骨蒸盗汗,小儿疳热 甘,微寒 肝、胃经。 银柴胡 使用注意 用量用法 功效主治 性味归经 药名 泻下药 概念 分类 凡能引起腹泻,通下大便或攻逐水饮,用治肠内积滞或体内积水为主要功用的药物 攻下药:苦寒,降泻;治胃肠实热积滞便秘实证 润下药:甘平,多富含油脂,缓泻;治津亏肠燥便秘 峻下逐水药:泻下峻猛,引起水泻:治水肿、痰饮 常配行气药,加强泻下和消除胀满 里实兼正虚者,应配补益药(补气血阴阳),以攻补兼施 配伍 泻下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