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博览 世界发动机的十次点火.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世界博览 世界发动机的十次点火.doc

世界发动机的十次点火——美国400年经济史回眸 作者: 世界博览2010年08月27日 14:42 一个负债累累的种植业共和国如何成长为世界历史上最强大的经济力量。 1喜欢! 976浏览 | 1评论 本文被转载引用(0) 频道: 文化类别: 文章标签: 美国,世界,发动机,经济史 所属专栏: 世界博览 作者:王淑霞 萧山 400年前,欧洲移民来到如今的美国时,这片土地上只有几百万处于新石器时代的猎人,而现在美国已发展成为史无前例的强大经济体,提供世界近1/3的商品和服务。从农产品出口、航空制造业到娱乐业的所有产业中,美国仅有在少数领域不是领头羊。 在美国四百年的经济发展史中,不少转折点改写了美国经济的走向。这些转折点中有好事,有坏事,有的好坏兼而有之。以下便是10件重大事件。 开山功臣(1789年) 为美国大革命募资做出巨大贡献的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拒绝了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总统的财政部长之邀。他希望在土地和其他商机中投机赚钱。对于他本人而言,这实在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但是对于美国而言,却是一个很好的决定,因为正是他的拒绝使华盛顿转向了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汉密尔顿三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是既聪明又勤奋的实干家,正好掌控当时支离破碎的美国经济。 旧的联邦政府在《联邦条例》下缺少征税权,相反却需要从各个州征收并无保证的税。巨额债务和利息在独立战争后并未偿还。现金供应更是一团乱麻,各色外国硬币和“大陆币”(内战时大陆会议发行的一种纸币,战时急速贬值)同时流通。1789年美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不过相当于一个大而无当的香蕉共和国。 汉密尔顿做了四件大事完成了改变:(1)建立纳税系统为政府筹资并建立海关征收关税,形成联邦税收的主要来源;(2)组织货币银行系统;(3)为国家债务重新集资并重新进行整顿,获得市场信心;(4)设置允许政府在必要时借债的机制。 汉密尔顿在他任期的前一两年内完成了这四件大事。同时,新政府中规模最大的部门——财政部的改革很大程度上也是汉密尔顿在观念和政治上努力的结果。 结果是让人震惊的。美国经济在经历了18世纪80年代的大萧条后奇迹般地复苏了(当然欧洲爆发的战争也是关键因素)。据统计,1792年联邦收入只有360万美元,但是到1800年,收入已超过1千万美元。政府债券开始在欧洲以超出票面价值的价格出售。银行系统快速扩张,以汉密尔顿依据联邦章程建立的美国银行为中心,其发行的票据在联邦内部等价贸易。在200多年的殖民地历史中,美国首次具备了可靠而且便利的货币供应。 托马斯·杰佛逊带领日益壮大的政治反对派和汉密尔顿抗衡,使得汉密尔顿的一些举措,特别是美国银行,日后被废止,但美国经济奇迹般的发展仍少不了汉密尔顿的汗马功劳。 棉花称霸 (1793年) 尽管英国纺织业已经实现了机械化,棉花在18世纪末仍是一种贵重的织物。在美国,只在乔治亚州和南加州海岸沿线的海岛有少量的棉花种植。长绒棉(现也称作埃及棉)生长周期长,而且必须在沙地土壤上生长。粗绒棉(又称陆地棉)相对较容易生长,只需要200个无霜日而且能在任何土质上成活。 但粗绒棉有一个致命缺陷,和长绒棉不一样的是,粗绒棉的种子是有粘性的,而且深深埋在棉荚中。一个人工一天可以收大约25公斤的棉花,但是要将这些棉花的种子手工拣出来却需要50个工作日。只要轧棉——即把种子拣出来——仍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作,粗绒棉就无法在世界市场中与其它棉竞争。 后来一个在机械方面有天赋的年轻人——伊莱·惠特尼(Eli Whitney)改变了美国经济和历史。1793年从耶鲁大学毕业后,惠特尼来到南加州做教师。他拜访了一个在乔治亚州的朋友,第一次看到了棉花的生长并了解了耗时耗力的轧棉工作对棉花种植的限制。 惠特尼马上在脑海中闪过想要设计一台机器的想法。他设计的机器大大简化了轧棉过程。他的设计是一个布满钉子的木制滚筒,滚筒转动时,钉子可以剥离棉花并传送到间隔中,然后扯下来的棉花经过梳子的梳理,只剩下种子。一把旋转电刷再把钉子上的棉花扫下来归集到另一个间隔中。 惠特尼的第一台轧棉机尽管粗糙,却也能让一个工人一天内完成之前50天才能干完的活儿。换句话说,将轧棉的成本降低了98%。该设备的经济效用十分明显,惠特尼的第一台轧棉机被许多人仿造。第二年他为改良的机器注册了专利,但却通过专利赚钱,因为任何一个木匠都可以花一下午的时间自己仿造出来。惠特尼从这项划时代的发明中仅仅获利几千美元。 惠特尼的轧棉机带给他本人带来的收益虽小,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则难以估量。1793年,美国仅出口了221.3吨的棉花,占世界产棉量的不到1%。轧棉机应用的第二年棉花出口量就增长了三倍,到了725.7吨,而到了1801年出口超过9500吨。美国南部棉花开始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