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11.行而有礼教案之课堂互动(粤教选修论语选读).docVIP

语文:11.行而有礼教案之课堂互动(粤教选修论语选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文:11.行而有礼教案之课堂互动(粤教选修论语选读)

11、行而有礼 课堂互动 1.师:《八佾》(四)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本章孔子论礼的本义,以拯救世道风尚。 生:什么是礼之本呢?“仁”是礼之本。孔子为什么不告诉林放说“仁”是礼之本呢?因为“仁”不易被人所理解,所以把它具体化。 师:事物之本,在于内心真诚。奢办礼仪、隆行丧事,都是形式,精力耗费于此而忽略真诚感情,则是舍本逐末。礼之根本,在于真诚。孔子在行礼问题上主张真实质朴,反对形式僭越。奢侈之风,易增不易改,古今一理。 生:老师,我们应如何理解“君子无所争”的现象? 生:孔子意谓在原则上,君子应遵循礼让不争的原则,如果一定要争和应该争的话,可以争比技艺的水平高低,例如争比射箭谁准。但是,即使这样的“争”,也要合乎礼的规定,以君子竞争的特有形式进行。 师:在“君子无所争”这点上,孔子的主张有两点要特别说明。一是不把“君子无所争”绝对化,而要区别竞争与抗争。他主张在人际关系方面,君子应礼让、谦让待人,不与人争高低、短长,不相互竞争;即使必要的竞争,也要合理合法,不要搞不正当的竞争。而君子在承担历史使命,为国为民为事业,或从事需要遵循竞争规律、规则的事,则要同命运抗争,向优势高势处争取。孔子意欲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在他的主张得不到采纳,又不被任用时,就周游列国,历尽艰辛,就是同命运抗争。二是君子不是在任何问题上都“不争”。“君子无所争”是特指不争那些小是小非、无关大局的事情,不争那些仅仅涉及单个人对单个人的事情。至于大是大非、事关大局的事,君子不但要争,而且要千方百计地争。孔子一生都在寻找机会与人争论如何治国安邦的问题,与他的学生争论各种学问、学术问题。他陪同鲁国国君夹谷相会的时候,以死同齐国人拼争,是为鲁国争尊严,争祖国的安全和利益。 2.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雍也》和《述而》两章中孔子提到的“礼”? 师:文化素质及品德修养是与遵纪守法的觉悟程度成正比的,也是与对传统精神、传统文化的热爱程度成正比的。各国、各民族皆如此。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才能明道,道的核心是仁,仁的具体体现形式是礼。有了广博的学识,再用礼约束自己,就不会离经叛道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符合某种标准的人,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生:这两章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怎么做呢?他认为应当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 师:不借君子做事,时刻要以“礼”来约束自己,故在《述而》一章中,孔子在当别人指出自己错误时,并不辩解,而是欣然接受,承认错误,并认为自己有过错而为人所知,乃是人生一件幸运的事。 生:其实孔子这次错误是为尊者讳,有意为鲁昭公承担过失。昭公违礼娶于吴的事,孔子是知道的。所以当巫马期向他报告陈司败的指责时,孔子甘心接受批评。由此可见,孔子坦荡的胸怀。 师:鲁昭公娶同姓女为夫人,违反了礼的规定,而孔子却说他懂礼。这表明孔子的确在袒护鲁昭公,即“为尊者讳”。孔子以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为最高原则,所以他自身出现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又不得不自嘲似的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事实上,他已经承认偏袒鲁昭公是自己的过错,只是无法解决这个矛盾而已。 3.师:我们如何理解古人的道德伦常? 师:叶公认为儿子告发父亲偷羊是正直行为,从法律角度看,偷羊已构成犯罪,为了维护法律尊严,告官是正直的,孔子站在封建道德伦常的立场上,认为“子为父隐”,不去告官才是正直的。 生:那怎样做才算正直呢? 师:什么是正直,理解是不一样的。道德还是不道德,也因时因地而异。此时此地被认为是道德的,彼时彼地就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反之亦然。在孔子看来,最大的道德是孝,最大的罪恶是不孝。所以为了父亲的小罪而去触犯大罪,为了一点小德而去危害大德,是不可以的。孔子认为,父子互相隐瞒才是正直。 生:依据孔子的原则,从汉代起,法律曾经规定,儿子为父亲报仇而杀人可以不受惩罚。然而这样一来,私人复仇,辗转相杀,都不顾国家法律,反而造成大乱,所以后来的法律就取消了这一条。但“不孝”仍作为“十恶”之一。 生:今天,我们从社会、国家和人民大众的利益解读来看,“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是十分错误的,甚至是犯罪的。 师:孔子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就是具有了“直”的品格。看来,他把正直的道德纳入“孝”与“慈”的范畴之中了,一切都要服从“礼”的规定。这在今天当然应予扬弃。 4.师:在古代主张“长幼有序”,那今天我们应如何理解? 师:《宪问》(四十三)记叙孔子去原壤家帮助治丧,他却箕踞以待,孔子很不高兴,毫不客气地批评了他。一是没有礼貌,不守礼法。在家不敬爱兄长,踞坐着接待孔子。二是无所作为,默默无闻。 生: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对此作了解释:“说到这里,孔子就用手杖轻轻地敲他的后腿,当然不是狠狠地打,妙就妙在敲他的后腿。是老朋友,没有打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by2016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