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009届中国古代史同步教学案: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docVIP

高2009届中国古代史同步教学案: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2009届中国古代史同步教学案: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新课同步教学案 特别提示: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对两汉对外关系的考查较少,但不排除2009届高考中冷点变热的问题。 目标导航: 1.知识与能力:掌握秦汉与朝鲜半岛的友好往来及经济文化交流;秦汉时期的中日交往;中越经济文化联系;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之路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汉朝与安息的交往;汉朝与大秦的交往等相关史实。通过对两汉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越南、安息、大秦等国交往情况以及当时这些国家历史状况的学习,培养自己的联想习惯,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综合、归纳中外历史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国家为单位按“使者往来”、“经济交流”、“文化传播”等几个项目去分类学习,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对于学习重点“丝绸之路”可查阅资料,了解并分析“丝绸之路”的开辟过程、所经过的路线、沿途经过地区的气候和社会状况、丝绸之路开通后的社会及历史意义、古代楼兰国消亡的原因,培养自己综合利用各种信息资料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和价值观:秦汉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对外交往中,中华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秦汉对外交往的过程,也是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相互学习的过程,在两汉时期的对外交往中,中国的文化向外辐射,同时,中国人民也吸取和借鉴了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明成果,发展了中华文明;在世界古代和中世纪,人类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各国之国的联系较少,但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连接着世界几种不同的文明,这在古代和中世纪意义尤为重大,而其中中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两汉与朝鲜、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汉朝与大秦的关系。 2.难点:中外交流中的相互影响。 教材内容详解: 两汉对外关系特点: 1.点:汉朝空前强大,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 2.面: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 两汉对外交往的背景和条件: 1.背景:两汉时期,人类形成了几个相对隔绝的、独立发展的文明中心及相应的文化圈,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 2.条件:两汉国力的强盛;高度发展的两汉文明;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一.与朝鲜的关系 1.朝鲜半岛的社会状况:朝鲜半岛南部有三韩(马韩、辰韩和弁韩)。 2.密切往来: (1)迁移:秦汉之际,许多中国内地人迁往朝鲜。 (2)使节:三韩多次派人会见西汉武帝和东汉光武帝。 (3)文化: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称“秦韩”。 (4)经贸:中朝保持频繁贸易往来(如朝鲜的檀弓、果下马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等工艺品及铁制生产工具等传到朝鲜)。 二.同日本、越南的交往 1.两汉时日本社会状况:处于分裂状态,百余小国林立。 2.同日本交往: (1)秦朝:不少中国人渡海去日本(“徐福东渡”)。 (2)西汉: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 (3)东汉:光武帝赐“汉倭奴国王”金印。 (4)经济交流: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入日本,丰富了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 3.同越南交往 越南输出(向中国输出象牙、犀牛、珍珠等)和输入(从中国输入铁犁牛耕技术、水利技术等)的项目都适应亚热带气候特点。 三.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1)开辟过程: ①零星交往—西汉以前中国丝绸少量转运; ②丝路开通—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③有效管理—西域都护的设立有效地保护了商旅往来; ④丝路延伸—甘英出英大秦,抵达波斯湾,进一步了解了西行路线。 (2)路线:见教材P45示意图 陆上丝路解读: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东面起点是西汉首都长安或东汉首都洛阳,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然后到达罗布泊地区的楼兰。汉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两道的分岔点就在楼兰。北道西行,经渠犁(今库尔勒)、龟兹(今库车)等地到疏勒(今喀什);南道过鄯善(今若羌)经于阗(今和田)、莎车(今新疆莎车)至疏勒。从疏勒西行,越葱岭(帕米尔高原)到大宛(今前苏联费尔干纳地区)。从大宛向西北行可至康居(今哈萨克斯坦南部)直到里海北岸地区;从大宛向西南行,可到大月氏(今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南部交界处)、大夏(在今阿富汗)、安息(今伊朗),最远到达大秦(罗马帝国东部)的犁轩(又作黎轩,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和条支(今阿拉伯地区)。 (3)意义: ①广泛:中国同中亚、西亚、南亚诸国 ②频繁: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双向:产品技术西传;佛教传入中国。 2.海上丝绸之路 (1)概况: ①时间:汉武帝以后; ②出发点:广东沿海港口; ③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 (2)意义: ①相互:加强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 ②整体: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的联系。 四.与西亚、欧洲的往来 1.与安息的交往(伊朗) (1)利用陆上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by2016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