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思想道德修养 第四章 道德及道德品质 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 本讲学习重点 第一节 道德及道德评价 第二节 道德品质及其形成发展 第三节 大学生应具备的道德品质 第四节 道德修养的基本途径 第一节 道德及道德评价 一、道德的本质 道德是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它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二、道德评价及其方式 1. 道德评价 道德评价以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为主要手段,对个体和群体的道德行为作出善恶、是非的评价,借此调节人们之间的道德关系,实现教育和激励功能,促进社会风气好转。 2. 道德评价的形式 社会舆论。众人的言论,包括宣传工具的议论。舆论压力、舆论谴责有制约作用。 传统习惯。即社会风俗和习惯的行为倾向。与传统文化和社会心理结合在一起,比舆论更具有稳定性。 内心信念。对道德义务的真诚信仰和强烈的责任感,内在的精神力量。表现为良心的安慰或谴责。 徐本禹:感动中国的大学生 “别人帮助了我,我一定要帮助别人” 徐本禹出生在山东聊城一个贫困农民家庭里。1999年,他考入华中农业大学。那年冬天,天气很冷,他却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训服。一位同学的母亲送给他两件冬装,并关切地说:“天冷了,别冻着。今后生活方面有什么困难就告诉阿姨。”第一次远离家乡和亲人,第一次在他乡得到好心人的帮助,第一次有了回家的感觉,让徐本禹至今不能忘记:“当时我知道无论说什么都是苍白无力的。我惟一能做的就是把爱心传递下去,用自己的行动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别人帮助了我,我一定要帮助别人。”这就是徐本禹作出到贫困山区义务支教决定最充足的理由,也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支撑着他坚持下去的原动力。 他作出了让所有人惊异的决定 在许多人眼中,徐本禹这个22岁的大学毕业生有着令人羡慕的前程。2003年,他以372分的高分考取了本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然而,徐本禹却作出了让所有人惊异的决定: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去贵州省大方县为民小学教书。当他打电话把这个决定告诉父亲时,电话那端的父亲哭了。长久的啜泣之后,父亲用发颤的声音说:“全家尊重你的选择,孩子,你去吧……” 上大三时,徐本禹在《中国少年报》上读到了一篇题为《当阳光洒进山洞里……》的文章:“阳光洒进山洞,清脆的读书声响起,穿越杂乱的岩石,回荡在贵州大方县猫场镇这个名叫狗吊岩的地方。这里至今水电不通,全村只有一条泥泞的小道通往18公里外的镇子。1997年,这里有了自己的小学——建在山上的岩洞里,5个年级146名学生,3个老师……”读着读着,徐本禹哭了,他决定要用自己的方式来帮助这些岩洞里的孩子。徐本禹在校园里开始为这些从未谋过面的孩子们募捐,呼吁大家和他一起利用暑假时间到贵州支教。 当年暑假,徐本禹和4个同学带着3箱衣服、1口袋书及500元钱坐上火车前往贵州。几经辗转,他们终于到达目的地——猫场镇狗吊岩村。当徐本禹一行走进岩洞里的为民小学时,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岩洞里的教室是用两堵仅一人多高的墙隔开的,中间是过道。南边是个四年级复式班,北边是六年级。四年级的黑板搭在岩洞上,是用两根棍子支撑着一块木板做成的。如果我不是亲眼看到这种情形,无论怎么想也想不到这里的条件会如此差。” 当暑假结束返校时,狗吊岩的孩子们流着眼泪,一直把徐本禹一行送到好几公里外,他们拿着自制的小红旗簇拥在徐本禹身旁,硬把几个煮熟的鸡蛋塞进他的背包。 一个孩子仰着头问道:“徐老师,你还会回来吗?”徐本禹噙着眼泪,点了点头。他没有告诉孩子们,他正在准备考研究生。 2003年4月16日晚上,徐本禹彻夜未眠,狗吊岩村孩子们期待的眼光一直在他脑海中闪现。就在这个夜晚,徐本禹作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回到狗吊岩村去帮助那些孩子。 2003年7月16日,徐本禹带着3000册图书和7位志愿追随的同学一起来到狗吊岩村。这里好像一个信息封闭的孤岛,不通公路、电话,物质文化生活极度匮乏,晚上只能点油灯照明,寄一封信也要在周末走18公里崎岖的山路到镇上。每天吃的是玉米面、土豆和酸菜汤,晚上,满身乱爬的跳蚤几乎让他们无法入睡。没过多久,志愿者一个又一个地离开了。 8月1日,最后一个同来的志愿者也坐上了返回武汉的长途车。车窗内外,去送行的徐本禹同他无语对视:“真的坚持不下去,就回学校吧。”同学的一番话让他有些触动,经过一番思考,徐本禹还是留了下来。 徐本禹和村委会主任一家吃住在一起。原来徐本禹是不吃辣椒的,可是来到这里以后,每天都要吃辣椒,让他有一种想吐的感觉。这里的卫生条件很差,苍蝇到处乱飞,在吃饭的时候经常发现苍蝇在里面。“当地情况就是这样,刚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