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旅游者消费行为学-第六章 旅游态度课件.pptVIP

16-旅游者消费行为学-第六章 旅游态度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六章 旅游态度 第一节 态度概述 第二节 旅游态度影响及变化 第一节 态度概述 一、态度的含义 二、态度的特征 三、态度的功能 四、态度与信念 五、态度与偏好 一、态度的含义 有些学者认为: 态度是人们情感的外部表露。态度反映人们是赞成还是反对,是喜欢还是讨厌特定的人、物或思想。(瑟斯顿) 态度是由一组对特定客体的相互关联的记忆组成的结构性认知体系。(莱茨曼) 态度是情感和认知的统一,人们对态度客体的情感反应都是以人们对客体所持的信念或知识为依据的。 态度是行为反应的准备状态,态度决定着人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弗里德曼) 态度视为由情感、认知和行为意向构成的综合体。态度以人们的经验为基础,并且形成人们未来的行为。 态度是人们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是由感知、情感、行为倾向所构成的综合体。 态度的心理结构(构成要素) 认知要素(Cognition),是指消费者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和评价。 情感要素(Affection),是指消费者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如对旅游对象和旅游条件的好恶感。 行为意向(Intention),是指消费者对态度对象做出肯定或否定反应,而采取特定举动的行为倾向。 二、态度的特征 三、态度的功能 四、态度与信念 五、态度与偏好 第二节 旅游态度影响及变化 一、旅游态度的形成 二、旅游消费者态度与行为 三、旅游消费态度改变 四、改变旅游态度的策略 一、旅游态度的形成 旅游态度,是态度概念的一种具体化。由于旅游消费的特殊性,可以认为旅游态度是旅游消费者在了解、接触、享受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对旅游本身、旅游产品和服务以及旅游企业较为稳定的看法和评价。 旅游态度的习得 人的态度与其他习惯一样,是后天习得的。人们主要通过联想、强化和模仿三种学习方式逐步形成对客体的态度。 影响旅游者态度形成的诸因素 二、旅游消费者态度与行为 态度影响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产品、服务和旅游企业的判断与评价,进而影响其购买倾向。 态度影响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信息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 态度通过影响旅游消费者的购买意向,进而影响购买行为。 旅游消费者的态度作为旅游行为的准备状态,影响其参加旅游活动的投入程度和旅游消费效果。 态度与行为的不一致 旅游态度与旅游消费决策 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受信念和态度的影响,但旅游者态度与购买行为之间并不必然是一种指示和被指示的关系。 影响消费决策的态度特性: 态度的具体性(具体态度>笼统态度) 态度的成分(认知性态度> 情感性态度) 态度的强度(强烈的态度> 微弱的态度) 态度的通达性 (通达性高的态度> 通达性低的的态度) 三、旅游消费态度改变 态度的改变,是指一个人已形成的态度在接受某一信息后所发生的相应变化的过程。 包括态度强度的改变和态度方向、性质的改变。 态度改变的研究理论: 认知平衡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 态度改变一说服模型 说服的双加工模型 认知平衡理论 认知平衡理论,最初是由海德(F.Heider)提出来的。海德认为,认知的平衡状态是一种理想的或令人满意的状态。如果认知上不平衡,就会产生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和不愉快。为了从不平衡状态恢复到平衡状态,需要改变现有的某个认知或添加一种新的认知。 海德用P—O—X模型说明了它的平衡理论,其中P代表一个个体,O代表另一个个体,X代表另一个事件。平衡结构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结构则为负。 认知失调理论 费斯汀格(L.Festinger)在1957年提出认知失调理论。他认为每个人的认知结构包含了许多认知因素,如对环境、他人、自我以及自己的行为等方面的信念和看法。 这些认知因素之问的关系存在三种情况: ①互不相关,即两个认知因素是相互独立的。 ②相互协调,两个认知因素是协调的。 ③不协调,两个认知因素便是不协调的。 观点:如果认知因素之间出现不协调的现象,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感觉。这种感觉会形成一种压力,驱使消费者不由自主地减少认知因素之间的冲突,力求恢复相对平衡,甚至为了保持认知因素之间的协调,避免接触与已有认知因素相矛盾的信息。 认知失调理论(图解) 费斯汀格认为认知失调的程度越大,人们想调节失衡的动机就愈强烈,态度的改变就越迅速。 认知失调理论(图解) 态度改变一说服模型 社会心理学家就“说服性沟通”进行了许多研究。较著名的理论包括霍夫兰德等人在1959年提出的有关态度改变-说服模型。 霍夫兰德:改变-说服模型 霍夫兰德认为,态度改变的过程也就是劝说或说服的过程。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包括说

文档评论(0)

lifang36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