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黄土隧道锚杆作用机理资料.ppt

  1. 1、本文档共5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典型断面锚杆受力分布(单位:MPa) 2.2.2 锚杆应力 (b) 刘家坪5号隧道K52+360锚杆受力分布 (1)拱部共埋设了25根锚杆,除去2个因元件损坏的无效数据,有效数据23个。对有效数据进行分析,其中最大应力处于受压的有22个,占测试数据的96%,最大压应力值为111MPa,占锚杆设计强度的33%。1个拉应力值较小,为-20MPa。因此,拱部锚杆以受压为主。 (2)拱脚处共埋设了14根锚杆,其中最大应力处于受拉的有10个,占测试数据的71%,最大拉应力值为130MPa,占锚杆设计强度的38%,最大压应力值仅为22MPa,占锚杆设计强度的6%,因此,拱脚处锁脚锚杆以受拉为主。 2 现场试验 (3)墙脚处共埋设了9根锚杆,其中最大应力处于受拉的有3个,最大拉应力值为52MPa,占锚杆设计强度的15%,最大应力处于受压的有6个,最大压应力值为84MPa,占锚杆设计强度的25%,因此,墙脚处锁脚锚杆有拉应力也有压应力。 (4)锁脚锚杆应力普遍大于拱部锚杆应力。绝大部分锚杆的受力最大值发生在入土1.4m以内的浅层,随着入土深度的增加受力渐小。 2 现场试验 2 现场试验 通过对两个有、无系统锚杆试验段隧道支护结构变形与受力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2 现场试验 2.2 试验结论 2 现场试验 (1)支护结构的变形 总体来说,两个试验段的拱部沉降和净空收敛值相差不大,变形初期增长较快,仰拱施作后,变形趋于稳定,边墙净空收敛量测值均大于土体内部位移量测值,表明边墙处土体松弛范围大于3m,设计中锚杆采用3m长偏短。 2.2 试验结论 2 现场试验 (2)钢架应力 各断面格栅钢架应力以受压为主,拱部的格栅钢架应力相对较大,边墙处较小。钢架是重要的支护结构,格栅钢架应力初期增长较快,仰拱施作后,格栅钢架应力增长速率减小。应力增长具有较强的规律性,二次衬砌施作后,格栅钢架应力有所减小,且迅速稳定,说明二次衬砌承担了一部分荷载。 2.2 试验结论 2 现场试验 (3)锚杆应力 由于采用分部开挖法施工,施工空间狭小,拱部锚杆施工往往无法径向施作, 达不到设计的要求。锚杆受力最大值绝大部分发生在最浅处,且随着深度的增加受力减小,拱部系统锚杆处于受压状态。这说明拱部系统锚杆并没有起到支护作用。拱脚处锁脚锚杆处于受拉状态,说明拱脚处锁脚锚杆对限制隧道变形是可以起到一定作用的。 所述结果表明:钢架支护条件下系统锚杆在黄土隧道中的作用不明显,可以取消。黄土隧道初期支护应采用: 钢架+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锁脚锚杆(管)组合结构 减少了工序,缩短了初期支护封闭成环时间,加快了施工进度,提高了施工安全性和结构稳定性,降低了工程造价。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第14.6.3条)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 (TB10003-2005 J449-2005)(第7.3.1条) 日本、欧美等国家软弱地层隧道中 突破了现行国内外设计规范! 传统衬砌结构型式 新的衬砌结构型式 二次衬砌 防水层 锁脚锚杆 钢筋网 喷射混凝土 钢架 二次衬砌 防水层 钢架 钢筋网 喷射混凝土 系统锚杆 3 锚杆作用机制 3 .1 锚杆作用机制 锚杆作用示意图 锚杆起到锚固作用的2个前提条件: 有锚固段 锚杆与围岩要有良好的相互黏结 锚杆与土体采用水泥砂浆或药卷式锚固剂黏结效果都不太理想,锚杆拉拔力很小,往往只有20~30kN。 3.1 锚杆作用机制 浅埋两车道黄土隧道,地表会产生沉降或裂缝,拱部会发生整体沉降。拱部系统锚杆不存在锚固段。 浅埋黄土隧道地表产生沉降 深埋黄土隧道,开挖后土体产生了较大塑性区。目前以“短而密”为设置原则采用的系统锚杆(如IV级围岩锚杆长3 m),并未穿过塑性区。锚杆亦不存在锚固段。 3.1 锚杆作用机制 深埋黄土隧道产生塑性区 3.2 锚杆力学状态分析 黄土隧道开挖后,周围土体要产生变形,主要包括: (1)应力释放和土体扰动引起的弹性、塑性和松动变形; (2)初期支护背部因回填不密实而诱发的土体沉降; (3)采用型钢钢架支护后,其背部因喷射混凝土无法喷到位而诱发的土体沉降; (4)施工扰动土体后期产生的压密沉降; (5)地下水位线以下的隧道,因开挖而引起的水位下降,使部分饱和土体变为非饱和的欠固结土,从而引发次固结沉降。 3.2 锚杆力学状态分析 隧道开挖后,由钢架、系统锚杆、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形成的组合结构共同限制土体的变形。 (1)钢架、钢筋

文档评论(0)

四月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