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0课 放鹤亭记 学案 Word版含答案.DOCVIP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0课 放鹤亭记 学案 Word版含答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0课 放鹤亭记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第10课 放鹤亭记 目标定位 1.反复吟诵,积累一些重要的实词和虚词“于”的用法。2.学习本文叙议结合的手法。3.了解本文抒发的情感。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代表作有《石钟山记》《放鹤亭记》《赤壁赋》《后赤壁赋》。 2.背景探寻 《放鹤亭记》是苏轼的小品文代表作,写于元丰元年,是作者自请外任期间留下的作品。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有人要抓他的辫子,因此请求外放,到知徐州时,任地方官已达六七个年头,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苏轼在写此文的前一年,刚到徐州,便遇上因黄河决口造成的水灾,他领导军民抗洪,两个多月洪水方退,他也两个多月未进家门。他爱与平民百姓结交,与僧、道、隐士都有交往,云龙山人即是他所交往的一位隐士,因大水而迁居,又建了新亭。苏轼的《放鹤亭记》即写于山人新亭落成之时。 3.文学常识 文——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词——苏辛:(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诗——苏黄:苏轼、黄庭坚。 书画——四大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半扉(  )      ②东山之麓(  ) ③陂田(  ) ④傃东山而归(  ) ⑤挹山人(  ) ⑥狎而玩之(  ) ⑦酒诰(  ) 答案 ①fēi  ②lù ③bēi ④sù ⑤yì ⑥xiá ⑦ɡào 2.一词多义 ①如 ②于 ③之 ④而 答案 ①往,“到……去”/像 到/在/比 助词,补足音节/助词,的/代词,它们 表转折/表修饰/表并列/表承接 3.词类活用 ①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②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  ③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答案 ①名词用作动词,取名。②使动用法,使……跟从。③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名词用作动词,出名。 4.古今异义 ①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 古义:  今义:  ②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古义:  今义:  ③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古义:  今义:  答案 ①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②古义:正好,对着。今义:合适,妥当。③古义:面向南。今义:南方。 5.文言句式 ①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②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③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④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⑤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  ⑥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⑦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⑧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答案 ①②判断句,③④⑤状语后置句,⑥⑦⑧省略句。 一、词句梳理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水及其半扉:  ②风雨晦明之间:  ③或翔于云表:  ④暮则傃东山而归:  ⑤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⑥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⑦狎而玩之:  ⑧犹不得好:  答案 ①门。②阴暗。③外。④向。⑤交换。⑥山北为阴。⑦玩赏。⑧喜欢。 二、疑难突破 2.文中是如何体现隐士情趣的? 答案 本文描写隐士的情趣:假使是帝王,连爱鹤也会招来祸害;但作为一个隐士,就是纵酒也不要紧,反而可以逍遥自在,过放逸的生活。 第二段叙述隐者和国君在生活情趣上迥然不同。隐士不但可以养鹤,甚至纵酒,还可以传名;国君却不然。 3.亦文亦歌浑然一体而情韵悠长,一唱三叹而荡气回肠。行文至第二段,主旨显豁,情理完足,本可以结束全文,可是作者还不满足,又别具匠心地安排了结尾“歌以咏志”一节。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答案 作用有二。一是关涉前文,歌以抒情。文章第二段写作者与山人饮酒赏景,谈酒议鹤,体悟人生,从而心仪隐逸。第三段乃是心境澄明,兴致淋漓地纵情高歌。由亭而鹤,由酒而歌,前后勾联,浑然一体,“歌”绝不是画蛇添足,而是“文”势之歌,水到渠成,理所当然。二是歌以言志,凸现主旨。放鹤之歌歌人鹤,招鹤之歌歌鹤人。前一首言主人临风放鹤,望鹤而歌,重在歌咏仙鹤清远闲放,自由自在,实际上也是在歌咏一种像仙鹤一样独来独往、逍遥自在的隐士风采;后一首言主人向晚招鹤,呼唤而歌,重在歌咏山人躬耕自食,素面真心。借山人呼唤仙鹤归来,表达了作者向往隐逸、醉心山林的浓郁情怀。两首歌不管是招鹤还是放鹤,不管是歌人还是歌鹤,实际上,人鹤一体,鹤是人的精神化身,人是鹤的同伴知音。借助于回环往复的歌咏形式,作者的出世隐逸之情被挥洒得淋漓尽致,也就是在读之咏之,歌之唱之的过程中,我们不知不觉地走近了苏轼。 4.苏轼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他是一个积极用世的人,一心要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但在现实的残酷和黑暗面前,他常常无所适从,于是有了苏轼在诗文中积极进取和颓废消沉的两种矛盾思想。请结合《放鹤亭记》一文简评一下苏轼矛盾思想在本文的体现。 答案 苏轼必须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anghua201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