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教案:2.4《柳永词两首》--《雨霖铃》(人教新课标必修4).docVIP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教案:2.4《柳永词两首》--《雨霖铃》(人教新课标必修4).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教案:2.4《柳永词两首》--《雨霖铃》(人教新课标必修4)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教案:2.4《柳永词两首》--《雨霖铃》(人教新课标必修4) 高中语文 第4课《雨霖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一、教学目的: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学会站在作者的角度去体味作品,使之产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教学法、由果推因法、联想想象图画法、提问法、讨论法、诵读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提及宋词,不能不提到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这是一首饱含了千种风情的别离诗,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作者柳永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早年屡试不第,生活穷困潦倒,处世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浪荡自由、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介绍词牌的由来: 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如《明皇杂录》里写道:“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这也便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而古时词是配乐的,曲调哀伤的旋律必然导致内容上的迎合。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和感情 (1).播放配乐朗读磁带。 (2)诵读点评。 (3).学生放声朗读,自行品味。要求:读准字音,熟悉内容,把握感情, 注意语调、节奏,熟读成诵。 (4).师生互都,上下句相接,感受本词的情感氛围。 (我极力赞成这种 方式,一方面教师带动学生朗读的感情,另一方面新奇有趣,活跃气氛。) (五)探究赏析: 1、由果推因,提纲挈领: 提问:本词的主题是离别,如果让我们来写一个分别得片段的话,大家主要从哪些角度来表达分别时的不舍之情?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明确:景物、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 注:此处可简略举例,使学生更清晰。 2、联系课文,详细分析: 提问:我们看作者都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的,大家在文章中找一找相对应的部分,我们先找景物描写: 师生共同找出: (1)景物: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杨柳岸,晓风残月。 引导:用第一处做例子,分析景物特征: 提问:这是一个名句,那么这个景物描写到底都给了我们什么信息呢? 明确: 表层分析: 寒蝉凄凉急促第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 营造了一种伤感、惆怅、萧索的意境,通过寒蝉、长亭、骤雨等词语表现。指出意象对构建意境的作用。 写出了季节,时间,地点,事件。 深入探究: (综合整个意象,展开联想想象,丰富画面内容,) 寒蝉——听觉,晚——视觉,骤雨——微凉的感觉,触觉。 秋天的一个傍晚,刚下过一场暴雨,天色昏暗,空气微寒,地上一片泥泞,早已被秋风吹落的枯枝败叶与泥水混合一处,路边荒草离离,远行人面对这长亭的方向,思绪难平,树上的蝉儿仿佛也能感受到离人的苦痛,发出了凄切哀婉的鸣叫。一幅有声有色的动态画面跃然纸上,如在目前。如果说前面的是凭语感得知的话,那么现在学生才是真切的感受到那份深切的离愁。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要离别啊,正是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的运用。 引导:让学生用另外两处尝试训练 明确: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说明此处乃虚写,明确写景的虚实手法运用。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提问:问1、将“去去”改为“此去”如何? 问2、“千里烟波”改为“千里波涛”如何? 去去,是去了又去,走了又走。有动感,也说明路途遥远。千里,指出遥远。烟波,指出迷茫,正印此时心态,前途渺茫。暮霭沉沉,说明天色昏沉,前途黯淡。楚天,指出所去之所。阔,非天高海阔,而是天高地远,倍感孤寂。 更多的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之感。将不忍分离之情强化。 杨柳岸,晓风残月 联系上句,今宵酒醒何处?说明又是虚写,强化虚实手法。 指出酒醒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jl2016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