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诗歌中的忧患意识及思想根源.docVIP

论杜甫诗歌中的忧患意识及思想根源.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杜甫诗歌中的忧患意识及思想根源

XX大学 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 论杜甫诗歌中的忧患意识及思想根源 学校: 专业: 汉语言文学 年级: 作者: 完成日期: 2014 年 月 日 目 录 摘要……………………………………………………………………2 引言…………………………………………………………… ………2 一、忧患一生…………………………………………………3 二、思想渊源……………………………………………………………………7 三、结语…………………………………………………10 参考文献……………………………………………………………11 论杜甫诗歌中的忧患意识及思想根源 作者名 论文关键词:杜甫; 诗歌; 忧患意识;儒家思想; 责任 论文摘要:所谓忧患意识,是指社会危机引发出来的人类主体世界焦心忧虑的一种思想意识。在社会发展时期,一些文人志士因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容易发现社会现实中存在的不足而希望变革,并以诗文抨击社会现实,表现出对人类社会的强烈忧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写下的大量诗篇中就充满了这种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究其根源,是因为他骨子里根深蒂固、终身奉行不愈的儒家思想的影响,是他内心对自己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爱和责任所致。 引 言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些有识之士因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容易发现社会现状的不足而希望变革创新,并以诗文抨击社会现实,对人类社会的忧患表现得更突出,这成为他们创作活动的动力。所谓“愤怒出诗人”就是这个道理。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杜甫(712 一770 ) ,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作不仅具有丰富而客观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性,而且具有炽热的忧国忧民,舍身利人的忧患意识。因此他的诗被后世公认为“诗史”,本人也被尊称为“诗圣”,与李白齐名。 杜甫忧国忧民思想与时代紧密相关。诗人生逢安史乱前的全盛时期,目睹了危机潜藏但仍繁华豪奢的开元盛世,在安史乱中颠沛流离,亲身体验了战乱给民众带来的血泪苦难,中晚年又目睹了唐王朝衰落的开始。诗人饱经忧患的一生和历史大转换时期社会治乱盛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和广人民群众的命运休戚与共,既是社会生活缩影,也是历史真实的写照。 下面结合部分作品略谈杜诗中所蕴含的忧患意识。 杜甫由 《 兵车行 》 开始形成贯穿一生诗歌创作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土要特征,也是其忧患意识的具体表现:车鳞磷,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诗人用铺叙渲染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生离死别的图画,为全诗创设了一种悲凉的气氛。在这些平实的叙事语言中字字句句蕴含着诗人对统治阶级穷兵默武的谴责;对广大劳动人们的无限同情。接着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好大喜功的唐玄宗:“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己!”诗中继续写到战争导致国内生产力的衰减:“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十村万落生荆妃,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最后借想象为那些无辜的死者发出悲愤的哭喊:“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在唐诗中,如此严肃地正视现实,具有深刻的批判精神的作品,以前还没有过。而在稍后写成的 《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中,杜甫的批判精神又有进一步的发展,诗中既写到白己忠于王朝和君主的不可移易的天性——‘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同时又对正在骊山行宫中肆意挥霍享乐的玄宗君臣提出责难:“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父家,聚敛贡诚阙。”在这里,杜甫的笔已经触及统治者与人民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根本性对立。基于上述的生活实践和思想倾向,杜甫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也达到了他以前的诗人所不曾达到的高度。这就使他的作品具有高度的人民性。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是杜甫诗歌人们性的第一特性。杜甫始终关切人民,只要一息尚存,他总希望看到人民过好日子。所以他说:“尚思未朽骨,复睹耕桑民”,因此他的诗不仅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而且大胆地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在“

文档评论(0)

aicen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