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概要第一课剖析.ppt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疾 病 概 要 主讲人:黄蕾蕾 第一章 疾病概论 一、疾病概论是一门: 1、阐述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病变基础; 2、阐述诊断疾病的科学思维和基本方法以 及临床各科常见病的病因与机制、临床表 现、实验室检查、预防治疗等要点的学科。 二、概念 1、健康: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各器官的机能、代谢和形 态结构维持着正常的协调关系而机体与变化着的外界环境也保持着相对平衡,即内外平衡。 2、疾病:—— 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 伤斗争的有规律过程,体内有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 状与体征,机体与外界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 第二章 诊断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问诊 既往史 第二节 常见症状 一、发热 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 【发生机制】 1.致热源性发热: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1)外源性致热源:①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②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③抗原抗体复合物;④某些类固醇物质,特别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代谢产物原胆烷醇酮⑤多糖体成分及多核苷酸、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等。 多为大分子物质,特别是细菌内毒素分子量非常大,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 (2)内源性致热源:又称白细胞致热源,如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通过血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机体的提体温标准),使调定点上升,体温调节中枢必须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停止排汗,散热减少。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 2.非致热源性发热 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 (2)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3)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发热的分度】 低热37.3~38℃ 中等度热38.1~39℃ 高热39.1~41。C 超高热41℃以上 【热型及临床意义】 1、稽留热 3、间歇热 二、咳嗽咳痰(呼吸系统具体讲) 三、咯血—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排出 量: 小量 <100ml/d,中量100~500ml/d, 大量>500ml/d或者100~500ml/次 四、呕血—上消化道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常伴有黑便,严重时可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 屈氏韧带(又称Treitz韧带)解剖位置在横结肠系膜根部、第二腰椎左侧。  正常情况下,上,下消化道是以十二指肠空肠曲为分界线的.十二指肠空肠被这样的由少量平滑肌纤维和结缔组织共同构成的十二指肠悬韧带固定于腹后壁,它像一条绳索,将小肠提起并固定在腹后壁,称为屈氏韧带.由于此韧带的存在,使空,回肠的内容物不易返流入十二指肠或胃腔.  整个消化道可分为两个部分,即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通常以十二指肠屈氏韧带为标志而划分。屈氏韧带以上的部分称上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下消化道为屈氏韧带以下的部分,包括下段空肠、盲肠、阑尾、回肠、结肠、直肠。上消化道溃疡指的就是屈氏韧带以上部分所出现的溃疡,通常指胃、十二指肠的溃疡。  【病因】 呕血的原因甚多,但以消化性溃疡引起最为常见,其次为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次为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和胃癌,因此考虑呕血的病因时,应首先考虑上述四种疾病。当病因未明时,也应考虑一些少见疾病,如平滑肌瘤、血管畸形、血友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临床表现】 1.呕血与黑便 呕血前常有上腹不适和恶心,随后呕吐血性胃内容物。其颜色视出血量的多少及在胃内停留时间的久暂以及出血的部位而不同。出血量多、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出血位于食管则血色鲜红或混有凝血块,或为暗红色;当出血量较少或在胃内停留时间长,则因血红蛋白与胃酸作用形成酸化正铁血红蛋白,呕吐物可呈咖啡渣样,为棕褐色。呕血的同时因部分血液经肠道排出体外,可形成黑便。 3.血液学改变 出血早期可无明显血液学改变,出血3~4h以后由于组织液的渗出及输液等情况,血液被稀释,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逐渐降低。 4.其他 大量呕血可出现氮质血症、发热等表现。 【伴随症状】了解伴随症状对估计失血量及确定病因很有帮助。

文档评论(0)

三四五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