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广东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解析剖析.ppt

高三广东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解析剖析.ppt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6年广东省普通高考 适应性考试 文综 (历史部分) 高中历史 2016年3月 主讲:纪铠煜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先秦时期,人民认为四季时序是神灵意志的体现,应该顺时而动,春苗冬狩。而《春秋》一书中记载了鲁恒公四年春正月在郎地狩猎的事情。这反映出 A.古代统治者尊重自然规律 B.《春秋》作者对历史有价值观评判 C.古代先民缺乏自然科学知识 D.《春秋》作者重视人与社会的关系 25.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加剧了皇权的衰落 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 26.宋朝政府基本不提倡在内地州县筑城,只在边境地区和部分重要城市兴筑或维护城垣。 A.防止地方割据 B.促进民族融合 C.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D.减轻农民负担 27.清朝乾隆皇帝十分关心《四库全书》的编撰,先后发出多道“圣谕”,对收录书籍的原则和历史事件评说有详密周到的指示,其指示体现了“修书以遏邪说”的宗旨。这反映了 A.封建政权反对文化传承 B.统治者推动儒学创新 C.专制皇权强化纲常伦理 D.闭关锁国阻碍西学传播 28.鸦片战争后,钦差大臣耆英认为英国人“以通商为性命,准其贸易则恭顺如常,绝其贸易则骄骞难制,故自明至今,羁縻夷人皆借通商为饵”。据此可知耆英 A.肯定了自由贸易理论 B.主张对英国实行贸易制裁 C.主张以贸易笼络英国 D.逐步调整了天朝上国心态 29.近代某报刊曾报道:“闻近月以来,凡都中士大夫有谈及西学新法者,同寮之中均闻而却避。盖恐人指之为康党,以致罹于法网。故自同文馆以外,竟无人再敢言声光化电之学,念爱皮西提之音。”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顽固势力的反扑 B.民族矛盾的尖锐 C.洋务运动的失败 D.民众的盲目排外 30.抗日战争期间妇女界的救亡运动很活跃。例如上海著名影星胡蝶、陈燕燕等曾慰劳前线将士,丁玲等延安知识女性创作了一系列抗战救国题材的文艺作品。这反映了当时 A.知识分子成为抗战主力 B.妇女民族意识高涨 C.妇女政治地位普遍提高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 31.宣传中共“八大”路线的标语口号有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公社赛过铁饭碗,幸福生活万万年” C.“动员一切的力量,争取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D.“放弃剥削,学好本领,做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32.一位古罗马政治家说:“未经考验的人们,完全没有经验的人们,支持了有害的战争,让那些制造麻烦的人负责公共事务,从城邦中驱逐最能为它服务的公民。”由此可知,这位政治家 A.反对罗马法 B.赞同君主制 C.批评了民主制 D.主张扩大公民权 33.1867年,英国保守党领袖推动议会改革,主张扩大选举权。他被指责为“自己阶级利益的叛徒”“在激烈斗争中丧失原则的机会主义者”。由此可知,在当时的英国 A.代议制可反映多数国民的利益 B.资产阶级日趋保守 C.自下而上是民主化的主要形式 D.政治民主化的进程艰难 34.面对经济危机,时任美国总统认为,自由资本主义已经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富裕的社会,而绝对尊重个人自由则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原因;如果经济危机是社会未来自由所必须付出的代价,那么这并不是一个过于昂贵的代价。为此,该总统采取的对策是 A.实行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 B.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C.援助西欧以摆脱经济危机 D.推行针对苏联的冷战战略 35.有历史学家认为20世纪开始于1914年,结束于1991年。据此判断,其历史分期的依据是 A.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C.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 D.技术革命的影响程度 考试范围分析: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书院是中国古代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其萌芽于唐末五代,在宋代得到进一

文档评论(0)

LOVE爱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