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厂商理论的新发展。 第一,企业的本质和边界。这一问题最早由科斯使用“交易成本”来解释:企业存在是为了减少市场交易成本,从而把交易转移到企业内部。威廉姆森(Williamson ,1975) 、克莱因等( Kleinetc ,1978) 、格罗斯曼和哈特( Grossman ,Hart ,1986) 、Tirole (1986) 等人从资本专用性、不完全合约与纵向一体化等角度,阐述了企业存在的理由和合理规模问题。 第二,企业的内部组织效率问题。在一个企业内部,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激发雇员积,如何设计竞赛、晋升规则? 建立激励机制? 等等。在这方面,阿尔钦和德姆塞茨(Alchian ,Demsetz ,1972) 从团队生产角度解释了企业内部结构的激励问题(监督成本) 。威廉姆森等人研究了不同内部组织形式将存在不同效率。 第三,最大化厂商模型与委托—代理问题。针对现代公司制度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实,作为厂商代表的经理并不必然追求最大利润目标,而是按照个人主义的原则,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正常情况下,经理层依据其特定信息优势而独享决策权,其行为与动机必然对企业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现代企业组织条件下,投资者的潜在权力大部分未经行使就丧失了,只剩下资本市场通过被接管的威胁对经理产生一种完全制约。后来发展起来的“委托—代理理论”所要解决的正是针对经理对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偏离。 2.博弈论及其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博弈论本来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但是博弈论在经济学中取得了最成功、最广泛的应用。20世纪80年代,博弈论才逐渐融入经济学研究中,成为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组成部分。 传统微观经济学在谈到个人决策时,通常认为这是一个在给定价格参数和收入条件下的最优选择问题,个人的选择不影响他人,也不依赖于他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选择是相互作用的,不考虑对手的反应是不理智的。从另一方面来看,博弈论或对策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在当代,冯·诺伊曼和摩根斯特恩是首次系统地把博弈论引入经济学的学者,1944 年他们合作出版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成为划时代的里程碑。 20世纪50 年代,是博弈论大发展的年代。合作博弈获得了空前的进展,非合作博弈也开始产生,纳什关于均衡的定义、图克提出的“囚犯难题”,奠定了非合作博弈的基础。到了20世纪60年代,泽尔腾改善了纳什均衡的概念,引入了动态分析;豪尔绍尼则把不完全信息引入博弈研究;到了20世纪80 年代,等发展了动态不完全信息博弈的模型,提出了著名的“信誉”问题模型。值得指出的是,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绝大多数应用模型都是在20世纪70 年代中期之后发展起来的。大约从20世纪80 年代开始,博弈论逐渐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已成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3.市场失效和政府规制问题的深入研究 (1) 外部性理论。外部性理论从如下三条路径进行发 展: ①遵循庇古的研究思想,对众多的外部不经济问题进 行了深入的探讨。②针对外在性问题,提出了众多的“内 在化”途径。除传统的政府干预方式外,1960 年罗纳德·科 斯提出了明晰产权的思路。此外,英国经济学家、1977 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E·米德 曾于1972 年提出了尔 后为阿罗进一步发展了的另一种方式,即认为外在性的存 在内在地等同于竞争性市场的缺乏。③沿着马歇尔,尤其 是杨格,关于“规模经济”(动态的外部经济) 思路进行发展。 1970 年齐普曼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规模的外在经 济与竞争均衡》一文,再次继承了这一思想。1986 年芝加 哥大学保尔·罗默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收益 递增与长期增长》,首次系统地建立了一个具有外在效应 的竞争性动态均衡模型;1988 年罗伯特·卢卡斯在《货币 经济杂志》上发表了《论经济发展的机制》一文,明确地 把人力资本的外在效应存在当作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2) 公用产品理论。公用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私人产品,就在于它具有“公共性”,可以提供一种正的外部效应,而且在原则上它能使社会全体成员享受这种外部收益。如果由市场机制来调节,则永远不可能实现公用产品的有效配置,因此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成为长期以来困扰经济学家的一道难题。20世纪50 年代,萨缪尔逊提出并部分解决了公用产品理论的一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