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元典时代文化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文化史 第三章 元典时代文化的多元走向(上) 本章主要内容 导言 一、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革 二、士的崛起与私学的出现 三、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 导言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的》一书中认为,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 Age)。这一时期,在世界各国文化都进入创制基本民族精神的阶段,纷纷出现专门的知识“圣贤”。 这一时期,世界的几个文明同时出现了对人类历史、善恶取向等根本问题的思考,“人类意识”首次觉醒,进入理性思维,所创制的精神文化范式,决定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人类好像突然开窍了,是一个文化积累到一定时期出现的突破。 “轴心时代”的另一重要特征是,世界各主要文明民族,在此一时段都创作出包蕴着该民族基本精神的文化元典,如印度的、《佛经》,希伯莱的《旧约全书》、《新约全书》,希腊的《理想国》等先哲典籍,故尔这几百年间又可谓之人类文明的“元典时代” 。 中国历史上的“元典时代”,大约相当于东周即春秋战国时期。此一时期创制的元典及元典精神,对其后东亚文明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分裂导致文化的多元发展,它不仅表现在思想意识领域,而且表现在地域风俗等各个方面。 一、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革 东周与“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承前启后的时代 春秋战国的多元文化 东周与“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西),是为东周。东周的前段因鲁史《春秋》记载而得名“春秋”(前770—前481),后段因列国争战而称“战国”(前481—前22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折时期。 春秋战国:承前启后的时代 春秋战国不仅是一个变革的时代,而且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时代。 社会背景: 社会结构上,宗法制解体。诸侯称霸,在诸侯国里面,出现了大夫专权,在大夫家里,又有家臣主政。所以整个社会出现了过去社会的“礼”的崩溃的局面。 “圣王不作,礼崩乐坏,王官失守,学术下放。” 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变为“布衣卿相,礼贤下士”。殷商西周那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再,大夫、庶士、家臣等社会的边缘层次崛起,成为社会的中心。 考古发掘出的地下遗址和丧葬礼俗说明,“礼崩乐坏” 一是表现为旧礼制的废止,二是表现为礼制的下移,即使用者身份等级界限的打破。 顾炎武将此种变化集中归于春秋战国之际的133年间: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时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商周时代,文化由王室控制,全无私门著述,《庄子·天下》称其为“皆原于一”的“古之道术”,仅有的典籍如《诗》、《书》等由王室或公室文化官员(所谓“搢绅先生”)整理、授受。“礼崩乐坏”之后,搢绅先生掌握的“旧法世传”之学分解为私门之学。 春秋战国的多元文化 尤其是春秋末叶和战国时段,“道术将为天下裂”。一方面,一元文化离析,多元文化发展,诸子并存,百家争鸣;另一方面,学术枝蘖,各门学科逐渐走上独立分化之路,如文学、艺术、史学、哲学、医学、数学、农艺、军事学、天文学等,各领域都吸收然后扬弃了宗周的文化体系,与社会变革的新时代相表里,达到空前繁荣的水平。 春秋战国时代将中原本土的华夏文化淬砺发展到一个辉煌高峰,同时又孕育着一个大一统文化的到来。它充满了原创的生机,这是在未有外来文化影响之下产生的一次文化跃动,王国维称之为“中国思想之能动时代”。 先秦诸子及其创立的思想体系,成为后来中国乃至整个东方文化的基本精神资源。核心价值在这个时期奠定,诸子百家人物,为后世提供了不同的人格典范,这一时期也成为东方文明的元典时代。 二、士的崛起与私学的出现 商朝和西周的官学 巫、史、祝、卜的设立 周人的“维新” 私学的创立 “士”阶层的勃兴 士的新品格 商朝和西周的官学 商朝和西周是“官学”时代,此时学在官府,典籍文献以及天文历法、医药学、历史、预卜等专门知识均藏于王室,由巫、史、祝、卜等专门文化官员世袭掌管,秘不示众,实行文化垄断,谓之“王官之学”。 巫、史、祝、卜的设立 巫:就是知天知地的智者圣者,是当时的职业文化匠师。如殷商名医咸便是一位大巫,传说他发明占筮,其“筮法”奠定易占的基础。 史:王左右掌管祭祀和记事的官员。周公所谓“唯殷先人有册有典”,殷人的典册便出自史的手笔。太史掌管起草文书,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古代史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四娘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