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检查组化免疫分型遗传学讲述.ppt

  1. 1、本文档共7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骨髓细胞学检查 湘潭市中心医院检验科 曾国强 二、骨髓细胞学检查的内容、方法和临床意义 骨髓标本采集要求 [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 ①形态检查抽吸量不超过0.2ml; ②同时进行多项检查应优先抽吸形态检查标本; ③涂片厚薄适宜,不少于4张,并同时制作配套的血片; ④作好标记; ⑤如干抽,此时应考虑作骨髓活检; ⑥多部位或对有压痛点或根据X线检查提示进行穿刺,以提高阳性率 。 判断骨髓取材成功的标准 ①抽吸骨髓液时,病人有特殊酸痛感; ②有骨髓小粒和脂肪滴; ③显微镜下可见到骨髓特有细胞,如巨核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纤维细胞和大量红系、粒系幼稚细胞等。 骨髓涂片、染色:Wright或Giemsa染色、双染色法 二、骨髓细胞学检查的 内容、方法和临床意义 ㈠、低倍镜检查 1、确定骨髓标本的取材和涂片制作是否满意 骨髓穿刺液制成涂片后,肉眼观察,在涂尾部见到散在的约粟粒大小呈浅肉色半透明的骨髓小粒及少量脂肪小滴;在显微镜下见到较多骨髓特有的细胞如各系幼稚细胞及巨核细胞等,是穿刺成功的标志。 如骨髓小粒较少或缺如,骨髓特有成份减少,提示骨髓可能有不同的外周血液稀释,为取材不良 如脂肪滴增多,则表示红髓成份减少,反映骨髓增生减低 2、判断骨髓增生程度(表4-2-7) 骨髓增生程度通常以骨髓中有核细胞的量来反映。 采用五级法 骨髓增生程度分级 骨髓增生程度分级(高倍镜) 3、观察巨核细胞 需要注意数量、成熟程度、产血小板功能及其形态(包括血小板的形态)等四个方面。 低倍镜下计数全部片膜的巨核细胞数。并转换油镜观察,进行分类计数,注意巨核细胞及血小板的形态有无异常。 4、注意有无异常细胞 如恶性组织细胞病的异常组织细胞、转移癌细胞、Gaucher细胞、Niemann-Pick细胞等。 注意观察有无散在或成堆分布的体积较大、形态特殊的异常细胞出现,尤其应注意涂片尾部、边缘及骨髓小粒周围。 发现可疑异常细胞,应在油浸镜下观察加以确认。 二、骨髓细胞学检查的 内容、方法和临床意义 ㈡、油浸镜检查 选择有核细胞分布均匀、结构清晰、着色良好的涂膜体尾交界处部位作油浸镜检查。 1、有核细胞分类计数 在油浸镜下连续分数200个或500个有核细胞,按细胞的不同系列和不同的发育阶段分别计数。然后计算出分别占有核细胞总数的百分数。再累计粒系和红系总数,计算粒红比例(G:E)。 分类计数时,巨核细胞及分裂、退化细胞不计入。 2、观察细胞形态 仔细观察各系列细胞的形态有无异常,包括注意成熟红细胞的形态有无异常,有无特殊异常细胞出现,必要时还需注意有无寄生虫。 ㈢、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1、骨髓增生程度,其临床意义如前表所述。 2、骨髓中各系列细胞及其各发育阶段的比例 粒细胞系统:约占有核细胞的50~60% 红细胞系统:约占有核细胞的20% 粒红比例(G/E)2.76±0.83:1(2-4:1) 淋巴细胞系统:约占有核细胞的20% 单核细胞系统:一般4% 浆细胞系统:一般2% 巨核细胞系统:7~35个为正常值(1.5*3cm涂片)。 其他细胞:可见到极少量的非造血细胞成分 3、各系列细胞比例改变的临床意义 ⑴、粒细胞系与红细胞系比例(粒/红比例) 1)、粒红比例正常:见于:①正常骨髓象;②粒、红两系平等增多或减少,前者如红白血病,后者如AA;③粒、红两系细胞基本不变化的造血系统疾病,如MM、骨髓转移癌、ITP等。 2)、粒红比例增高:指粒/红比例大于5:1。可见粒细胞系增多,或由红细胞系减少所致。常见于:①急性或慢性粒白血病; ②急性化脓性感染、中性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 ③纯红再障。 3)、粒红比例减低:指粒/红比例小于2:1。可见粒细胞系减少,或由红细胞系增多所致。常见于: ①粒细胞减少,如粒缺;②红细胞系增多,如各种增生性贫血、真红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⑵、粒细胞系统: 1)、粒系细胞增多:见于:①各型粒细胞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以原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增多为主,CML以中性晚幼粒及杆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②大部分急性炎症和感染性疾病、中性粒细胞性类白反应等,以中性晚幼粒及杆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 2)、粒细胞减少:见于AA、粒细胞缺乏症或粒细胞减少症。 ⑶、红细胞系统: 1)红系增多:见于: ①各类增生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等,以中幼红及晚幼红细胞增多为主; ②巨幼细胞 贫血,以巨幼红细胞增多为主;③急性红白血病,以原红及早幼红细胞增多为主,并常伴幼红细胞巨幼样变。 2)、红系减少:见于AA(包括PRCA),但部分CAA,骨髓呈灶性增生者,有时可见红系细胞比例增多。 ⑷、淋巴细胞系统: 1)、淋巴细胞绝对性增多:见于急

文档评论(0)

阿里山的姑娘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