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由于电子是带负电的,而原子又是中性的,因此推断出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物质,几乎占有原子的全部质量。 me=9.109×10-31Kg e=1.602×10-19C 1895年在新西兰大学毕业后,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的奖学金进入卡文迪许实验室,成为汤姆孙的研究生。提出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为原子结构的研究做出很大的贡献。 1898年,在汤姆孙的推荐下,担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物理教授。 1907年返回英国出任曼彻斯特大学的物理系主任。 1908年因对放射化学的研究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9年接替退休的汤姆孙,担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1925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主席,1931年受封为纳尔逊男爵,1937年10月19日因病在剑桥逝世,与牛顿和法拉第并排安葬,享年66岁。 4、利用α粒子散射实验,可以估算出( ) A.原子核外电子大小 B.电子运动速度 C.原子的大小 D.原子核的大小. 5.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没有考虑α粒子跟电子的碰撞,其原因是( ) A.α粒子不跟电子发生相互作用. B.α粒子跟电子相碰时,损失的能量极少,可忽略. C.电子的体积很小,α粒子不会跟电子相碰. D.由于电子是均匀分布的,α粒子所受电子作用的合力为零. * 18.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第十八章 原子结构 东海县白塔高级中学高二物理组 历史回顾 J.J.汤姆孙,1857-1940,英国物理学家,电子的发现者。因通过气体电传导性的研究,测出电子的电荷与质量的比值,190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思考:那么,这两种物质是怎样构成原子的呢? 电子 正电荷 他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弥漫性地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镶嵌其中。有人形象地把汤姆孙模型称为“西瓜模型”或“枣糕模型”。 电子等间隔地排列在与正电球同心的圆周上,并以一定的速度做圆周运动从而发出电磁辐射,原子光谱所反映的就是这些电子的辐射频率。 一.汤姆孙的原子模型 以汤姆孙为首的英国剑桥学派,在原子物理学上所取得的这些惊人成就,使欧洲大陆上的物理学家都拜倒在他们的脚下。他的学生卢瑟福也接受了汤姆孙的原子模型,1909年卢瑟福建议其学生兼助手盖革和马斯顿用α粒子轰击金箔去验证汤姆孙原子模型。 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卢瑟福吧! 从经典物理学的角度看,汤姆孙的模型是很成功的。解释原子是电中性的,电子在原子里是怎样分布的,解释原子为什么会发光,能估计出原子的大小约为10ˉ1om。 欧内斯特·卢瑟福1871年8月30日生于新西兰纳尔逊的一个手工业工人家庭。并在新西兰长大。他进入新西兰的坎特伯雷学院学习。23岁时获得了三个学位(文学学士、文学硕士、理学学士)。 主要科学成就 1、他关于放射性的研究确立了放射性是发自原子内部的变化。为开辟原子物理学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2、1909年起,卢瑟福根据a粒子散射实验现象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把原子结构的研究引上了正确的轨道,被誉为原子物理学之父。 3、1919年,卢瑟福做了用α粒子轰击氮核的实验,从而发现了质子。? 4、用粒子或γ射线轰击原子核来引起核反应实现人工核反应,成为人们研究原子核和应用核技术的重要手段。 桃李满天下 在卢瑟福的悉心培养下,他的学生和助手有多人获得了诺贝尔奖金: 1921年,卢瑟福的助手索迪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2年,卢瑟福的学生阿斯顿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2年,卢瑟福的学生玻尔获诺贝尔物理奖; 1927年,卢瑟福的助手威尔逊获诺贝尔物理奖; 1935年,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获诺贝尔物理奖; 1948年,卢瑟福的助手布莱克特获诺贝尔物理奖; 1951年,卢瑟福的学生科克拉夫特和瓦耳顿,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78年,卢瑟福的学生卡皮茨获诺贝尔物理奖。 1909~1911年,英籍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助手们进行了用α粒子轰击原子的实验。 二. α粒子散射实验 高速α粒子 荧光屏 α粒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质量是氢原子的4倍。 思考与讨论: 1、α粒子射入金箔时难免与电子碰撞。试估计与电子的碰撞对α粒子速度的影响。 2、按照汤姆孙枣糕原子模型,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球体内部。请分析:α粒子穿过金箔,受到电荷的作用力后,沿哪些方向前进的可能性较大,最不可能沿什么方向前进。 3、试画出α粒子穿过汤姆孙枣糕模型的图景。 1、电子质量很小,对α 粒子的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影响; 2、由于正电荷均匀分布,α粒子所受库仑力也很小,故α粒子偏转角度不会很大. 卢瑟福根据他的导师汤姆孙模型估测实验结果: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