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核外遗传教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九章 核外遗传 第一节 核外遗传的性质与特点 原因: 叶绿体在细胞质中。就细胞质而言,雌雄两性配子的贡献不同。胚珠中的雌配子含有细胞质,而花粉管中的雄配子很少含有细胞质,而且通常不含有包括叶绿体在内的质体的,所以,叶绿体的遗传符合细胞质遗传的特征,种子后代的叶绿体种类决定于种子产生于哪一种枝条上,而与花粉来自哪一种枝条无关。 真菌异核体实验 第二节 细胞内敏感性物质的遗传 草履虫放毒性的遗传 草履虫放毒必须有两种因子同时存在: (1)细胞质因子——卡巴粒 (2)核基因K,为显性基因 第三节 母性影响 短暂的母性影响 原因: 精子不带细胞质,而卵里含有大量的细胞质,当Aa母蛾形成卵子时,不论A卵还是a卵,细胞质中都容纳了足量的犬尿素,所以,它们的后代中,aa幼虫的皮肤有色,但是由于缺乏A基因,不能自己制造色素,所以,随着个体的发育,色素逐渐消耗,到成虫时复眼已成为红色了。 持久的母性影响 原因: 螺类的受精卵是螺旋式卵裂,成体外壳的旋向早就决定于最初的两次卵裂中的纺锤体的方向。而这纺锤体的方向决定于卵细胞质的特性,归根结底决定于母体染色体上的基因,子代的基因型不能对之再作更改,而只能反映于其所产生的卵细胞,而决定下一代的表型,所以,就出现母亲基因型控制子代表型的现象。 第四节 线粒体的遗传方式及其分子基础 酵母的 小菌落突变 原因: 酵母菌的小菌落:缺少细胞色素a和b,还缺少细胞色素c氧化酶,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线粒体是细胞的呼吸代谢中心,上述有关酶系也存在于线粒体中,所以,可以推测,有关的基因也存在于线粒体DNA中。 线粒体基因组 (1)线粒体基因组的一般性质: 双链、环状DNA,裸露,(少数线性) 大小:动物的为14——39kb; 真菌类17——176kb; 草履虫50kb; 植物200——2500kb 特点:一般没有重复核苷酸序列; 含有短的多聚核苷酸序列比核DNA中的小; 动物细胞内线粒体DNA表现出明显的分子内不 均一性; 线粒体DNA半自主性。 线粒体DNA 的组成 如人类线粒体基因组: 16569bp; 13个蛋白质编码区域(细胞色素b、细胞色素氧化酶的3个亚基、ATP酶的2个亚基、NADH脱氢酶的7个亚基的编码序列); 2个rRNA(16S和12S)基因; 22个tRNA基因; 线粒体基因的转录和翻译系统 不同线粒体的核糖体为55S~80S,由2个亚基组成,每个亚基有一条rRNA分子; 线粒体的rRNA由线粒体自身的DNA编码,线粒体的tRNA也是由线粒体自身的DNA编码; 线粒体mRNA没有5′端帽子结构,起始密码子字节位于5′端; 线粒体核糖体蛋白由核基因编码。 线粒体的遗传密码与通用密码有些不同 (3)线粒体的双重遗传控制 酵母线粒体基因组的物理图谱及其特点 环状DNA,84kb,其核糖体大小亚基的2个rRNA基因相距约25000bp(人和脊椎动物细胞中线粒体DNA上rRNA基因紧相连接); 其线粒体基因的内含子具有自我剪接作用 人类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特点 特点 基因组结构小,基因紧密排列,无内含子; 22个tRNA分子用于线粒体的蛋白质合成; 也有4个密码子的含义不同于核基因中的相同密码子 DNA的两条链以相同的速率从各自单一的启动子区开始转录。 高等植物的线粒体基因组 环状或线状,200kb~2500kb; 混杂DNA(来源于其它基因而在本基因组稳定复制遗传的混杂区段); 线粒体基因在整个线粒体DNA上的分布一般是不连续的,表现为独立转录,但多顺反子共转录的现象; 第五节 叶绿体遗传及其分子基础 衣藻的叶绿体遗传 叶绿体遗传的分子基础 (1)叶绿体基因组 裸露、环状双螺旋; 120kb~217kb; 不含5—甲基胞嘧啶; 含有2个反向重复序列(由2段大小不等的非重复序列隔开)。 叶绿体遗传系统与核遗传系统的关系 玉米埃型条斑遗传 叶绿体的半自主性 叶绿体蛋白质的合成: 1.由叶绿体DNA编码; 2.由核DNA编码; 3.由核DNA和叶绿体DNA共同控制。 第六节 核外遗传与植物雄性不育 植物的雄性不育 植物花粉败育的现象称为雄性不育性(male sterility)。 (一)核不育型 概念:由核内染色体基因决定的雄性不育类型。 原因:败育过程发生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间,不能形成正常 花粉。 特征:用普通遗传学方法 不能使核不育型的整个后代群体保持不育性。 (二)质——核不育型 概念:由细胞质和核基因互作所控制的不育类

文档评论(0)

w554443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