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婚姻与角色转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步入婚姻与角色转换: 以传统客家村落培田的入嫁女性为例 张燕清 福建社会科学院 摘要:传统社会中,女性的生命史可划分为“从父时期”和“从夫时期”。对于女性来说,步入婚姻就意味着要从“为人女”转变到“为人妻”,进而再转变为“为人母”,这个转变过程有时甚至是颇为艰辛的。女性的这种社会角色转变在不同时代、不同区域往往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差异性较为明显。在这种角色转变的过程中,民俗的规约如影随形,当地文化理念、风俗习惯等因素潜移默化地规范、影响和制约着女性的这种角色转变,无所不在地贯穿于女性生命的整个历程,主导着她们的行为方式。本文以福建西部的一个偏僻的传统客家小村落——培田为基点,以村里老年妇女为重点考察对象,以其步入婚姻、嫁入当地为起点,从微观的日常生活、民俗的视野考察传统社会中培田村落的这些“外来”女性是如何实现角色转变、逐渐融入当地村落生活,考察当地客家女性在步入婚姻之后从“为人女”到“为人妻”的角色转变过程,力图从中透视村落文化理念和风俗习惯等无形因素在女性角色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社会;客家村落;女性;婚嫁习俗;角色转变 传统社会中,女性的生命史可划分为“从父时期”和“从夫时期”,分别对应其婚前时期和婚后时期,但不论是“为人女”、“为人妻”甚至“为人母”,其婚前婚后的生活轴心都是家庭。当女性面临着从“从父时期”向“从夫时期”转变的关节点,其内心对这种社会角色转变的体验往往是极为深刻的,许多有关的记忆常常伴随终生。对于女性来说,步入婚姻就意味着要从“为人女”转变到“为人妻”,进而再转变为“为人母”,这个转变过程有时甚至是颇为艰辛的。女性的这种社会角色转变在不同时代、不同区域往往具有不同的内涵,其差异性较为明显。 在女性从“为人女”向“为人妻”、“为人母”的社会角色转变过程中,民俗的规约如影随形,当地文化理念、风俗习惯等因素潜移默化地规范、影响和制约着女性的这种角色转变,无所不在地贯穿于女性生命的整个历程,弥漫于日常生活中,甚至潜入她们隐秘的精神世界。本文以福建西部的一个较为偏僻的传统客家小村落——培田为基点,以村里老年妇女为重点考察对象,以其步入婚姻、嫁入当地为起点,从微观的日常生活、民俗的视野考察传统社会中这些“外来女性”是如何实现角色转变,逐渐融入到当地村落生活,探讨当地客家女性在步入婚姻之后从“为人女”到“为人妻”的角色转变过程,力图从中透视村落文化理念和风俗习惯等无形因素在女性角色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之所以选取老年妇女为考察对象,是因为本文关注的是“传统社会”中的村落女性,而这些老年妇女所具有的“传统性”内涵无疑远甚于年轻女性,这也正是本文选题的出发点。 一、 由于本文的基点是培田村落,这里有必要先了解该村落的基本状况,进而理解本文选取它为研究点的原因。 培田是福建西南部的一个地道的山间村落,位于连城县西南方向的宣和乡境内,系长汀、连城两县的交界处。作为宣和乡的一部分,培田在历史上曾长期隶属长汀县管辖,自1956年3月起,划归连城县管辖。这是个传统客家文化很浓厚的吴姓村落,村落周围山水萦绕,面积仅有13.4平方公里,聚集着同宗同姓、世系脉络清晰的吴氏村民1400余人,聚落呈块状。 早在明清时期,培田是长汀、连城两县官道中的要地,同时也是汀洲府、漳龙道竹、木、土纸及盐、油等日用百货的水陆中转站。清末邮传部官员项朝兴留下的题联“庭中兰蕙秀,户外市尘嚣”,生动地描述了当时培田村庭内的优雅和街市的繁华。这种历史上曾经的繁华,给这个小村落留下了较为厚重的传统客家文化积淀。然而,随着历史年轮的更替变迁,在上个世纪相当长的时期内,培田逐渐偏离了交通枢纽的角色,甚至日益闭塞;也恰恰是这份偏离和闭塞,让这个客家小村落的传统客家文化受到的冲击较少,能以较原初的容貌保存下来。例如,培田古民居群落保存完好,村落中心是一条约2000米长的古街,街西有20多座宗祠,街东有30多座青砖黛瓦的古民居和驿站,加上村口、村尾矗立着的2座牌坊,构成了布局讲究、设计精美的古民居建筑群,它们大多建于清嘉庆至光绪年间,约有200-100年的历史(其中文贵公祠年代久远、约有500年历史)。曲折的古街与幽深的巷道相互沟通,把错落的民居建筑连为一体。这条古街最盛时有商铺37间,迄今仍保存完好的有23间。这些商铺的经营范围包括豆腐、肉类、酒类、花生糕饼、京果杂货、蜡烛、理发、裁缝、丝线绸布、竹木制品、纸业、医疗药品、客栈、轿行乃至赌庄等等。而直至1951年,培田这个小村落仅有住户208户、818人(在当年的“土改”中,有9户被评为“富农”、32户为“地主”);若仅以村落人口数和37间商铺的数字相对比,意味着平均5.6户或22人就享有1间

文档评论(0)

zywx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