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崆峒山石窟寺.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平凉崆峒山石窟寺 甘肃平凉,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是个陌生的名字。然而就在这片默默无闻的土地上,却有着我国一个很著名的道教圣地——平凉崆峒山,还有北魏时期留下来的南石窟寺和回山王母宫石窟,它们都是华夏艺术的瑰宝。本文作者在感受西部苍凉的同时,也领略了这些文化遗迹的独特魅力。 崆峒山的主峰马鬃山,最高处为太和宫(隍城) 还未从汽车的颠簸中缓过劲儿来,我就发觉自己已经从陕西省来到了甘肃平凉。位于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的平凉地区,实在让人难以从生活面貌上来划分它的区属。满街羊肉泡馍、饸饹面的饭馆招牌和来来往往拉着苹果、柑桔的小三轮车,都与刚路过的陕西咸阳地区如出一辙。而城外四十里铺的回民居住区,从低矮的房屋到清真饭馆,从回民的打扮到清真寺的位置,则又让人毫无疑问地联想起宁夏的固原,那个与平凉仅一山之隔的地方。 古来“陇上旱码头”,今日三省中转站 平凉地区在历史上就是屏障三秦、控驭五原之重镇,是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的交通要冲和重要商埠,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这样优越的地理位置,造成了平凉地区今天极深的文化渊源。平凉地区辖六县一市(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六县与平凉市),“人文始祖”伏羲氏降生处——古城纪,就在静宁县的治平乡。全地区有各个历史时期的古文化遗址465处,古墓葬55处,古城址12处,石窟8处,钟塔5处,文物藏品3万多件。其中,西周青铜器(灵台)和佛舍利金银棺(泾川),被誉为“中华之最”。 今天的平凉地区,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甘肃天水,北与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毗邻,固踞于陇山山脉东侧,与庆阳地区并称“陇东”,是连接陕甘宁三省的重要纽带。现在平凉不仅是西北地区的公路枢纽,而且是第二欧亚大陆桥的重要中转站。宝中铁路纵贯全区,北经中卫与包兰线接轨,西经干塘与兰新线连接,南经宝鸡与宝成、陇海线联网,向东可直达“东方大港”——连云港,向西可穿越欧亚大陆直抵荷兰鹿特丹港。还有312国道贯穿平凉全区。 此去平凉,除了要瞻仰一下那座据说是当年“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的道教圣地——平凉崆峒山,更吸引我的是位于泾川县的王母宫石窟与南石窟寺,这两个石窟群中大多是北魏时期所建造的彩塑佛像。虽然在甘肃石窟文化如此发达的前提下,它们既与敦煌的雄浑壮阔、气势恢弘无法相提并论,也与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的博大精深、神奇瑰丽不可同日而语,可是能在这近乎荒芜的土地上默默地存在,毫无遮蔽地在风雨的侵蚀下顽强屹立,也不能不让人对它们肃然起敬。 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的传说,是崆峒山命名的由来 登临崆峒,恰逢黎明前的黑暗,伸手不见五指。站在中台崆峒山庄的楼上,只听得耳旁树林里落叶簌簌,四周一片朦胧。渐渐地,天边出现了一抹鱼肚白,我知道太阳即将从东方升起了。没想到这里的日出一点都不给人思想准备,不到半分钟,万缕金色的霞光就从崆峒山的东台那边映照过来,一下子把整个山峰都照亮了。抬眼望去,西台翠屏山主峰——隍城与西台上大大小小的道宫和道观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真好似一座金碧辉煌的云山佛国。 平凉崆峒山位于平凉市城西15公里,海拔1870米至2100米左右。传说广成子大仙曾经在此修道,而我们的祖先轩辕黄帝则几次上山问道,不但求得了治国良方,而且留下了一段佳话。传说归传说,那么崆峒山到底因何得名呢?当地人有三种说法:一是认为崆峒山峭壁绝立,多有洞穴,取其空空洞洞之意。二是认为与道教无为思想有关。三是认为得名于古代的“崆峒氏”部落,《史记·赵世家》有“其后娶空同氏”。《史记·殷本纪》说:“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空桐氏”。“空桐氏”是古代生活在泾河上游地区的一个原始部落。 无论黄帝问道的传说是真是假,崆峒山的修行者却把它刻在了心里。 实际上全国共有6座以“崆峒”命名的山,它们分别在河南临汝、江西赣县、甘肃高台、甘肃岷县、四川平武和甘肃平凉。虽然位置各个不同,但它们的历史渊源却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如临汝崆峒山把《庄子在宥》中“黄帝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的话作为源处;高台崆峒山把《隋书地理志》中“福禄县(即高台)有崆峒山,元和志谓为黄帝所登”作为源处;古书中关于平凉崆峒山的记叙则最为详细,说崆峒亦作空桐、空同,又作鸡头、笄头、牵屯、薄洛,曾到过崆峒山的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五帝记》中记载:“黄帝西至空桐,登鸡头。”还有《秦始皇本纪》中“始皇二十七年,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不但提到了崆峒山,也提到了王母宫石窟所在的回中山,更证明当年黄帝所至,就是平凉崆峒山。 无论是作为道教还是佛教的圣地,崆峒山总能给人带来心灵的宁静 山路泥泞、细雨霏霏非但没有破坏我们揽胜的雅兴,反倒为秋日的崆峒平添了几分朦胧。走进八仙台上一间不能称其为道观的道观(只是几间普通的土坯房),我们见到了74岁高龄、已在崆峒山上修行20余年的女道士韩道。没有蒲团,她正在一铺

文档评论(0)

四月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