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我国水资源总量控制与需水管理的框架建议 水资源总量控制和需求管理的总体构架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 需水管理 总量控制 战略目标 核心内容 重要手段 现实依据 3.确定经济各部门间用水比例 2.确定区域与区域间用水比例 1.确定经济与生态间用水比例 3.社会、生态和风险管理对策 2.法律、技术和文化教育支撑 1.行政、经济和自我管理手段 3.平衡水、土、人分布 2.降低人均全员耗水率 1.提高单方水生产效益 三个三步,协同实施。 谢 谢! * 王 浩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11年4月15日,北京 中国工程院水利领域中国水战略与水安全院士高层论坛 提 要 一、水资源管理各要素关系及科学内涵 二、流域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几个例子 三、水资源总量控制需求管理框架建议 一、水资源管理各要素关系及科学内涵·用水效益是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核心本质·需水管理是提升用水效益的重要手段·总量控制是实施需水管理的必要前提·总量控制与需水管理耦合是流域管理有效模式 1.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要求,提高用水效益则是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核心本质。 一、水资源管理各要素关系及科学内涵 水资源危机来自于三阶段的矛盾 人与自然 人类发展挤占自然生态用水 人与人 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用水争夺 自然与人 自然生态退化制约人类自身发展 水资源承载能力一般是指一个流域或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水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经济社会水资源可利用量(资源禀赋及生态用水比例) 人均全员耗水量(用水效益及生活水平) 水资源承载能力 需水管理源于经济学中的需求管理理论,原来主要研究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水资源生产出高价值的物品,在现在赋予了更多的内涵。 水需求管理 自我管理 经济手段 行政措施 自主管理 内部激励 进入限制 经济学 2.需水管理是提升用水效益的重要手段 钱正英《转变发展方式---中国水利战略选择》(2009) 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保护水环境为目标; 以供水管理为主转向以需水管理为基础。 陈雷《水资源高层论坛》(2009) 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 从过度、无序开发向合理、有序开发转变; 从粗放利用向高效利用转变; 从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 综合手段,解决好水资源问题 这些新的内涵为需水管理的执行指明了方向 分散性,需要管理的触及各个角落; 强制性,要求供水部门必须制定方案; 伙伴性,要求供水部门与用水部门的紧密合作; 主动性,要求用水户主动节水,改进工艺和行为 需水管理优势:长效性 水需求管理因水特性具有自己的特点 3.总量控制是实施需水管理的必要前提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要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必须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 总量控制的优势 供水、需水的刚性约束 为流域和区域的取水许可提供了总量边界 限制外延式发展,促进转向内涵式发展 抑制用水需求过度膨胀,为需水管理提供了语境 总量控制 — 抑制需求过度膨胀的“刚性”措施 需求管理 — 提高用水效益的“柔性”手段 4.总量控制与需水管理有机结合,才是流域管理的有效模式。 需水管理 总量控制 提高用水效益 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 二、流域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几个例子 国家 人均 水资源 量 人均 用水量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人均 GDP 单方水GDP 产出量 万美元 工业 增加值 用水量 人均 日生活 用水量 灌溉 面积 耕地 面积 耕地 灌溉率 农业 用水 比重 (m3) (m3) (%) (美元) (美元) (m3) (升) (103ha) (103ha) (%) (%) 高收入 英国 2475 161 6.5 24286 151.5 177 285 195 6005 3.2 3 荷兰 5651 493 8.7 23915 48.5 496 187 460 1067 43.1 34 法国 3409 668 19.6 22189 33.2 980 287 2670 18260 14.6 10 日本 3373 693 20.5 36612 52.9 104 374 2516 4308 58.4 62 韩国 1474 393 26.7 10822 27.5 146 384 832 1553 53.6 48 德国 1867 571 30.6 23037 40.3 554 193 485 11933 4.1 20 中收入 巴西 45931 331 0.7 3596 10.9 594 183 4500 61000 7.4 62 马来西亚 23910 372 1.6 3722 10.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