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章 诗经 《说文》:诗,志也,从言寺声。 段注:《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按:许不云‘志之所之’,径云‘志也’者,《序》析言之,许浑言之也。所以多浑言之者,欲使人因属以求别义也。又《特牲礼》‘诗怀’之注:诗犹承也,谓奉纳之怀中。《内则》‘诗负’之注:诗之言承也。按:《正义》引《含神雾》云:‘诗,持也,假诗为持,假持为承。 孔颖达《诗谱序》疏:“……名为诗者,《内则》说负子之礼云:‘诗负之’。注云:‘诗之言承也。《春秋说题辞》云:‘在事为诗,未发为谋,恬淡为心,思虑为志,诗之为言志也’。《诗纬·含神務》云:‘诗者持也’。然则诗有三训:承也,志也,持也。作者承君政之善恶,述己志而作诗,为诗所以持人之行,使不失隊,故一名而三训也。 完整的“诗”的文本是由“言歌”文本、“形容”文本和“音乐”文本合成 《诗大序》: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孔疏:情发于声,谓人哀乐之情发见于言语之声,于时虽言哀乐之事,未有宫商之调,唯是声耳;至于作诗之时,则次序、清浊、节奏、高下,使五声为曲,似五色成文。一人之身,则能如此,据其成文之响,即是为音。此音被诸絃管,乃名为乐。虽在人在器,皆得为音。 “情”―“声”―“音”——“志”―“言”―“诗” “志”就成为“诗”的原始(或胚胎)形态 孔颖达:包管万虑,其名曰心;感物而动,乃呼为志。志之所适,外物感焉。言悦豫之志,则和乐兴而颂声作;忧愁之志,则哀伤起而怨刺生。《艺文志》云:哀乐之情感,歌咏之声发。此之谓也。 《说文》:志,意也,从心止,止亦声。 段注:“按:此篆小徐本无,大徐以意下曰志也,补此,为十九文之一。原作从心之声,今又增二字,依大徐次于此。志所以不录者,《周礼·保章氏》注云:‘志,古文识’。盖古文有志无识,小篆乃有识字。《保章》注曰:‘志,古文识,识,记也’。今之识字志韵与职韵分二解,而古不分二音,则二解义亦相通。古文作志,则志者记也。惠定宇曰:‘《论语》‘贤者识其大者’,蔡邕《石经》作志,多见而识之’。《白虎通》作志,《左传》曰:‘以志吾过’。又曰:‘且曰志之’。又曰:‘岁聘以志业’。又曰:‘吾志其目也’。《尚书》曰:‘若射之有志’。《士丧礼》‘志矢’注云:‘志犹拟也’。今人分志向一字,识记一字,知识一字,古祗有一字一音。又旗帜亦即用识字,则亦可用志字。《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志之所之不能无言,故识从言。《哀公问》注云:‘志,读为识’者,汉时志识已殊字也。许‘心’部无志者,盖以其即古文识,而识下失载也”。 王安石:诗为寺人之言。 叶舒宪:寺的本义指主持祭仪的祭司或巫师,这些人是一些阉人。——双性同体崇拜。“诗”原本指祭政合一时代主祭者所诵的礼仪圣辞。(《诗经的文化阐释》) 刘士林:金文中的“寺”从之从手。在原始农业生产与分配中,氏族首领手足并用,此为寺字形的根源。寺从手即是原始社会的食物分配制度,寺从足体现土地分配制度。……中国民族最初的自我意识源于食物分配与消费过程,这一过程中产生羞耻,于是以仪式歌舞的方式为野蛮人提供一套饮食文化指南。……从“寺”向“诗”的转化经历诗礼分家、诗乐分家两次转型。(《中国诗性文化》) 诗的起源 《淮南子·道应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杨公骥:劳动动作一般是由一往一来两个行动组成。……音响发生于第二个行动之尾,也就是劳动动作节奏的二拍之尾。所以,与此相应,最初劳动诗大多是在二节拍(四言)之尾押韵。——《“风”“骚”传统对后世文学形式的影响》,《文史知识》1986、5 原始宗教活动与文学活动密不可分,中国古代诗歌源于原始巫术咒语:巫诗—史诗。(江林昌《诗的源起及其早期发展变化》) 巫为原始诗歌的流传者,王国维:“歌舞之兴,其始于上古之巫乎?巫之兴盖在上古之世。”(《宋元戏曲考》) 《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 原始诗歌的特征 1、诗乐舞三位一体:“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乐记》) 第一节 《诗经》的编定与体制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诗》,或称“诗三百”,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 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产生的地域,相当于今陕西、山 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 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 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 《诗经》的编定 1、采诗说 《汉书·艺文志》:《书》曰:“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