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三教融合资料.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教的融合及其历史意义   汉魏时期,道教处于酝酿和初创时期,还远未成熟; 原本占优势地位的传统儒家思想也因时衰世乱而渐趋崩坏。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一般认为是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但对传进的具体时间,学术界说法不一。据三国魏人鱼豢的《魏略·西戎传》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 公元前 2 年) ,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这是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记载。佛教初传入中国时,并未产生较大的影响,只是被视同神仙方术之流,徒众不多,传播不广。外来佛教在传入时难免会与本土儒道文化有所冲突和斗争,同时也要融合吸纳本土文化中的一些内容,并做出适当的妥协。此时三教之间的互动以佛教对道教的依附和对儒教的吸收为主要特征。佛教徒在翻译佛经和传播教义时,也常常援引、借用道家和儒家的名词术语,以便于理解和沟通。还有不少佛教徒乃是由儒、道入佛者,原本精通儒学,旁通老庄,后来接触佛教,自叹“儒道九流,皆糠秕耳”,遂出家为僧。此时,道教的发展已经使它可以与佛、儒鼎足而立,佛教的发展壮大也使它有了足够的力量与儒、道抗衡,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教会通成为主流趋势。   一、汉末魏晋时期“儒释道”在山东的融会与发展   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儒学在中国经历了由汉代之“独尊儒术”到魏晋南北朝的“儒不独尊”等一系列演变。山东地区的形势也大抵如此。山东本是儒学传统源远流长、大师辈出的地区。魏晋玄学的兴起对传统儒学形成了一定的冲击,特别是“八王之乱”以后,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和各地的战乱对以儒家文化传统为主的汉族文化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山东地区许多世家大族被迫迁移至江南。总之,在长期战乱的破坏、新兴学说的冲击和人口迁徙的影响下,山东地区深厚的儒学传统已经式微,山东儒学在全国的领军地位也已逐渐丧失。   东汉末,山东道教发展较慢。东汉光武建武中,有山西道人纪冉,寓东镇太山祠,数年后徙仰天。纪冉所宣讲的教义是以《道德经》为主,极少涉及服食炼丹之术,深受当地士民欢迎。据传,直到北魏时期,每逢纪冉忌日,仍有信徒对其进行祭拜,可见纪冉所传道教在当地影响之大。   汉献帝建安后期,有陕西羽士张丹诚,受道教教主张鲁委托来青州传教,在东镇沂山( 位于今山东潍坊市临朐县) 设坛,宣说五斗米教,以设义施仁、济贫拔苦的基本教义来教育信徒,并且禁止酗赌。由于这些教义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因此张丹诚在此传教数年,甚得民心,弟子众至千计,并在沂山朝阳洞外建造了朝阳观。后因势众,为官府所忌,至曹魏甘露年间( 256 -259) ,终被取缔,朝阳观被拆毁,有关的道教洞窟也被填塞。   另一方面,山东地区的佛教也在传播和发展。佛教传入山东的时间很早,大约自西汉末期已有传播,但确切时间却很难考证。目前较早的记载见于清代仰沂道士赵守身的《东镇述遗记札》: “前汉孺子居摄二年,岁次丁卯,川人释子王静( 净) ,由巫山来东海青州传法说经。先寓仰天,越年,南去东镇沂山,居极巅玉皇顶泰山祠,设坛传教,四方士商村老云集,拜佛习经,众多数百。”西汉孺子婴居摄二年即公元 7 年。关于王净至青州设坛说经的具体时间,还有一种说法,是西汉平帝元始四年,即公元 4 年。王净先后寄居于山东青州的仰天山、东镇沂山的泰山祠等地。又据清乾隆《诸城县志·建置考》记载: 诸城“白龙山寿圣寺康熙八年重修碑云: ‘东汉明帝永平戊午,敕封虹蜺山虹栾寺。”   “白龙山”又名“虹蜺山”( 《山 东 省 志》作“虹 蚬 山 ”,当 为“蜺 ”之误),位于山东省诸城市城区东北。东汉明帝永平戊午即永平元年( 公元 58 年) ,可见,东汉初期,佛教文化已在山东诸城传播开来。虹栾寺( 宋改名寿圣寺)也是目前见于记载的山东最早的佛寺之一。东汉章帝元和年间,王净的弟子 法 规 于 沂 山 设 立 发 云 寺( “发”后 改 为“法”) 。   魏晋时期,山东道士人数略有增加,然而这些道士大多在民间活动,较少建设道观,在教义方面也无大的发展,依然是以《道德经》和天师道的“设义施仁、济贫拔苦”为主。此一时期道教的发展虽较为缓慢,但与佛教产生了较为密切的联系。随着道教与佛教各自传播范围和规模的扩大,它们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多。   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 311 年) ,衣冠南渡,晋室南迁,山东人口流徙严重。晋室南迁之后,山东地区先后为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以及北朝时期的北魏、东魏、北齐和北周所统治。此时山东比较出名的道士和僧人有崇尚清修和隐逸的道士张忠、著名高僧朗公等。   据《晋书·隐逸传》记载,西晋末年,有道士张忠避“永嘉之乱,隐于泰山。恬静寡欲,清虚服气,餐芝饵石,修导养之法”。张忠,字巨和,中山( 今河北省定州市一带) 人,因隐居泰山,故自称“东岳道人”。他在崇岩幽谷之间,凿地建土窟修行,终日

文档评论(0)

四月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