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文化结构与中国戏曲的形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多重文化结构与中国戏曲的形成

多重文化结构与中国戏曲的形成:本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融合 廖全京 《四川戏剧》【原刊地名】成都 【原刊期号】199406 【原刊页号】035-038 【分 类 号】J5 【分 类 名】戏剧、戏曲研究 【复印期号】199501 (2006-04-30 15:36:05) 华夏大地,以千姿百态的山水、风土人情,孕育了古老的中国戏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出一方戏。从艺术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对中国戏曲的形成史进行一番扫描,也许会给我们一点新的启示。 戏剧文化现象与其他文化现象一样,既有时间上的承接性和延续性,又有空间上的连绵性与伸展性。每一种戏剧文化,都占据着特定的空间,各种戏剧文化之间,都有着迥然不同又相互联系的地域差异。细加推究,便可以看到各个特定地域戏剧的形成,都是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独特关系的综合结果。这一客观规律,决定了我们在研究中国戏曲形成的问题时,不能不关注不同的特定环境对戏曲的形成之影响。这里所说的环境,不仅仅是自然地理环境,还包括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人的活动形态,即特定的人文环境,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国的辽阔广大决定了中国各个地域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和联系,因此,中国戏曲的形成远非一时一地文化积淀的结果,它是在广袤土地的不同地域彼此呼应,先后出生的。具体的说,中国戏曲的形成,是华夏本土文化(包括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与西域文化(包括古代西域本地各族文化与外来的印度文化等)多重融合的结果。 中国本土文化大体以长江为界,区分出北方与南方的不同地域特征。在不同地域中产生的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对戏剧的形成自然产生不同的影响。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夏、商、周、秦、汉、唐等朝代均崛起于这个摇篮之中。这些朝代屡次建都,迁都,人们都是围绕着黄河和它的最大的支流渭河在移动。以这两条母亲的水系为轴心线组成了一个宽阔的文化带。这是由古老的都城长安、洛阳、开封等为中心组成的文化带,是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的核心。包括齐、鲁、秦、晋文化在内的这一文化带由于经济、政治的原因,同时由于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等原因,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史书记叙这一地域的文学艺术时,就将它与南方作过一些对比,认为“暨永明、天监之际,太和、天定之间,洛阳、江左,文雅尤盛,彼此好尚,互有异同。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32)]这里指出的河朔之文深于理,当与春秋以降北方推崇儒学的史官文化和人文风习有关。这种推崇的结果,造成北方人生活的“泛戏剧化”现象,反而推迟了戏剧在北方的形成。不过,在北方民间,前戏剧因素的幼小生命并未被完全窒息,它们在一些农村迎神赛社的活动中被保存了下来。而这幼小的生命,也许正是后来长成的参天大树--元代的杂剧的胚芽。质朴,沉稳,凝重,井然有序,这种北方气质浸入民间迎神赛社的社火活动之中。及至唐代和宋金,这种洋溢着浓郁的北方民间人文气息的活动发展到了巅峰状态。据宋人记载,所谓赛神活动仍然依循先秦北地的习惯:“今人以岁十月农功毕,里社致酒食以报田神,因相与饮乐。”[(33)]金代“每当季春中休前二日张乐祀神,远近之人不期而会。居街坊者倾市而来,处田里者舍农而至,肩摩踵接,赛于庙下。”[(34)]1985年秋在山西潞城县崇道乡发现的《迎神赛社礼节传簿》,是世代相传的关于晋地迎神赛社这古老的祭祀仪式的程序规定。这本抄写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的有关赛社仪式的程序规定,实际上承袭的采金遗制。中心部分内容是按二十八宿顺序,分排出迎神赛社值日的次序。其中,有关值日的装扮、食性、分野、进行时所奏宫调曲牌详细规定,还有关于祭祀仪式、供馔次序以及献演内容(包括音乐、舞蹈、队戏、院本和杂剧等等)的规定。所列剧目繁多,要求具体而严格。从这本《礼节传簿》里反映出来的是一个自自成体系的北方民间祭祀仪式模式,笼罩在这个仪式模之上的,是北方地域特定的人文地理氛围。这种氛围,孕育了北方民间祭祀仪式,也孕育了植根于这仪式之中的北杂剧。北杂剧表现出来的从文学语言到整体风格的质朴,结构布局的严格整齐划一模式及其凝重感等等,均可以在以山西、河北等地农村社火仪式中的赛戏为代表的民间戏剧中,找到最好的印记。 从漫天雪花的北方,来到遍野桃花的南方,其间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变化,是那样的明显。尽管在上古时期,荆楚乃蛮荒之地,但就狭义的长江以南,即长江下游以太湖为中心的吴、越来说,其自然条件对于农业发展的优长之处,远非朔风怒号的北方可比。自魏晋到隋唐宋金,天暖雨润的南方(包括荆楚、吴越、巴蜀以及福建广东沿海),孕育了清绮、芊nóng①、瑰丽的文化,逐渐形成了一种鲜明区别

文档评论(0)

aicen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