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颅骨表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又名角质囊肿、漏斗部囊肿、表皮包涵囊肿,是最常见的皮肤囊肿之一。表皮样囊肿占颅内肿瘤的0.2%~1%,约25%位于颅骨板障内,是先天性因素或继发性因素致上皮组织植入骨内,并不断角化而形成的囊肿性病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好发于青年、儿童,常以无痛性缓慢生长的头皮肿物为主要临床症状,肿瘤生长缓慢,极少发生恶变。囊壁破裂或继发感染时常伴红肿、疼痛。 起源于颅骨板障内异位的上皮残余,为表皮细胞植入板障内所致。表皮样囊肿仅含有鳞状上皮成分,常见于颅骨、眼眶及颅内。多在40岁后发病,发生率为7%~12.9%。表现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颅骨顶部、枕鳞、额颞区是其好发位置。 X线: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的单房透亮区,较大肿瘤常有骨性分隔,形成多房性囊腔,边缘清晰,有明显的硬化边;切线位示板障增宽、内外板膨胀分离,可见翘起的骨檐。 CT、MRI是颅骨表皮样囊肿的主要影像学诊断方法,表现为病变区颅骨的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晰。颅骨表皮样囊肿CT多呈低密度改变,CT值一般在-20~+20HU,但密度常不均匀,主要与囊内成分有关。当肿瘤合并有出血、感染时,可表现为高密度 颅骨表皮样囊肿MRI表现为颅骨板障的高信号消失,低信号的颅骨内外板受侵蚀破坏。大部分表皮样囊肿呈低T1、高T2信号改变,当病灶内含有较多的上皮碎屑、胆固醇结晶和角蛋白时可表现为低T1、低T2信号,病灶合并出血或蛋白质含量增高时可表现为高T1信号,而陈旧性出血和含铁血黄素沉积可形成病灶内的低信号,病灶内钙化也表现为低信号。弥散加权序列序列上表皮样囊肿常表现为特征性高信号改变。 本病主要与皮样囊肿、嗜酸性肉芽肿、血管瘤、骨纤维异常增殖症、转移瘤、脑脓肿、颅骨结核等鉴别。 皮样囊肿 又称为胆脂瘤。好发于20~30岁,内衬鳞状上皮较厚,其内含有毛发、皮脂腺、汗腺,常位于中线附近或眼眶周围。 CT:密度不均,壁或内部可见钙化。 MRI:大多数皮样囊肿由于皮脂腺分泌物内脂肪较多,T1WI、T2WI多呈高信号。与表皮样囊肿相比,皮样囊肿通常壁较厚且强化明显。 嗜酸性肉芽肿 常发生于5~15岁青少年,可能发生在任何骨,但最常见于扁骨,颅骨最常受侵,颅盖骨(常见于顶骨)比颅底骨常见。 X 线:通常呈圆形或卵圆形,具有清晰的非硬化边缘,表现为穿凿状。内板和外板不平衡破坏导致“双边征”;溶骨病变可能含有残余骨碎片,称为“纽扣样死骨”;病变扩大,数目增多,聚合形成地图样外观,被称为“地图颅”。 CT:病灶密度略高于灰质,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骨窗显示“斜边征”、“纽扣样死骨”更清楚。 MRI:病变T1WI 呈低信号,T2WI 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相邻的硬脑膜可以出现线样强化。 血管瘤 颅骨血管瘤常见于中年女性,多为单发,顶骨、额骨多见,病理类型主要为海绵状血管瘤。 X线:起自板障,向内、外板膨胀生长,常破坏外板,呈边缘硬化的类圆形透亮区。可见与颅骨垂直或放射状的骨小梁,骨质破坏区呈网织状或蜂房状。 CT:膨胀性低密度灶内有密集的点线样高密度骨纹影。 MRI:由于含有出血、栓塞及脂肪成分,在T1WI、T2WI上显示为特征性的混杂高信号,局部低信号影代表骨小梁。 转移瘤 颅骨多发性骨髓瘤 谢谢大家 * 颅骨表皮样囊肿: A.颅骨侧位X线显示左侧顶骨圆形单房透亮区,边界清晰,有明显的硬化边。B.横断面CT扫描显示内板膨胀变薄,外板缺损,相邻颅骨呈喇叭口形改变 皮样囊肿。MRI T1WI(A)及T2WI(B)可见右侧顶骨病灶, T1WI、T2WI呈均匀高信号,边界清晰 颅骨多发性血管瘤。颅骨多个轻度膨胀性病变,其内可见较多骨性间隔表现为“日光状”。侵及右侧眶缘上外侧(弯箭)、上颌骨(直箭)、额骨(箭头)和左顶骨(开箭);横断面CT显示病灶还侵及右侧岩骨(开直箭)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