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18个文言文虚词要点.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者(名师第17点) 楚之南有冥灵者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言之,貌若甚戚者 屈原者,名平 师者,所以…… 蔺相如者,赵人也 1.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 “……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2.“……的样子”“……似的” 3.放在主语后, 表停顿或判断 * *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何者?上下之分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有蒋氏专其利三世者 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 此五者,邦之蠹也 4.放在主语后, 引出原因 5.放在疑问句末,表疑问 6.表假设 相当于“如果”、“……的话” 7.放在“有”字宾语 后,表停顿 8.放在数词后 文言常用虚词 (一)代词 (二)助词 (四)例题 返回 (三)动词 § 会行走的虚词——之 §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先妣抚之甚厚。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 ④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2.指示代词,这,此。 ◇ 之二虫又何知? ◇ 均之二策 返回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文言常用虚词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 句读之不知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 夫晋,何厌之有?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苟以天下之大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持一象笏至。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返回 * * 解释下列“之”的意义和用法(名师第18点) 1、作《师说》以贻之。   2、人非生而知之者。 3、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4、宋何罪之有?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6、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7、顷之,烟炎张天。 8、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代人,作宾语 代物,作宾语? 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结构助词。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音节助词,无义。 动词,译作“到达”。 * * 简能而任之 聚之咸阳 持其踵为之泣 遽扑之,入石穴中 阿母得闻之 代百司之职役哉 今日之事何如 佯狂不知所之者 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1.代词,他,她,它{们} 2.结构助词,的 3.动词,往, 到……去 * *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郯子之徒,其贤及孔子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均之二策 之二虫又何知 何陋之有? 夫晋,何罪之有? 句读之不知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君将哀而生之乎?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而公子亲数存之 4.代词,这(样、 类、些等) 5.助词,作宾语 前置的标志 6.代词,我 6(2013湖南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B. 我聊以忘忧耳 如惠语以让单于 C. 乃以上客礼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 《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高考链接 A项“而”,均为连词,表转折,但是; B项第一句“以”为介词,用,后省略了“之” ;第二句的“以”作连词,表目的,来; C项第一句“乃” 作连词,“于是”;第二句“乃” 作副词,“竟然”; D项两个“之”均作代词,但第一句的“之”是指示代词, “这样”;第二句的“之”是第三人称代词, “他”。 【 A 】 6(2012湖南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遗善为闾里传 为焦仲卿母所遣 B.其惧人之拒我也

文档评论(0)

宝贝计划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