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近现代政府审计 西方: 立法型审计体制:如英国、美国。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对政府行使包括财政监督在内的监督权,大多在议会下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对政府及公营企业、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进行独立审计监督。 司法型审计体制:如法国。法国审计法院摆脱议会和皇帝,成为一个独立司法机构,具裁决权,权威很高。 独立的审计体制:如日本。日本会计检查院独立于三权体系,直接向天皇报告,具很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 1929-1933年,资本主义遭受经济危机,国家干预经济成分增多,政府审计的范围也不断扩大。科技进步也推动了政府审计体制的完善。 之后,公共支出增加,公共资金的有效、经济、有效果的使用情况受到关注,给政府审计提出了新课题。西方各国确立了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审计目标,这也推动了政府审计的内容、方式、方法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之后,进入“绩效审计”时代。绩效审计成为当今世界政府审计的主流。 * 我国: 中华民国,1912年,国务院下设中央审计处,颁布《审计处暂行规定》等审计法规;1914年,北洋政府改为审计院,颁布《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细则》;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重新颁布《审计法》《审计法组织法》,后改为“审计部”,隶属于监察院。 特点:审计法规达到空前完备的程度,形成较为完整的审计法规体系。接近欧美发达国家水平。但由于政治腐败,审计并未起到应有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则设置了较为严格的审计制度,设审计局,中央审计委员会,对严肃财经纪律,促进增收节支,支援革命战争起到积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独立审计机构,无法实现有效监督。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认识到建立审计制度的必要性。1982年宪法中规定建立审计机构,1983年设立审计署,标志我国的政府审计开始恢复。之后,开始了政府审计法规体制的完善。2003到2007年,中国审计署提出了5年审计发展计划,并实施。2006年,修正了《审计法》,中国的政府审计开始朝绩效审计的方向发展。 * 审计风暴 来源: 2003年,审计署推出审计结果公开制度,6月25日,李金华代表审计署,提交了一份长达22页的审计报告,并首次在第一时间全文公布了牵涉很多重要部门的审计报告。一大批中央部委被公开曝光,被点名批评的有财政部、原国家计委、教育部、民政部、水利部等,其中,财政部被点名达9次之多,报告在用词上也少有以前的含糊和温和,而代之以“疏于管理和监督”等严厉的字眼。 2004年6月23日,李金华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一份很有分量的审计清单。审计报告,“揭盖子”占到9成以上篇幅。报告中的18项内容,每一项都足够震撼。人们用“审计风暴”来形容报告所带来的冲击波。 * 过往的审计风暴: 审计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审计工作报告始于1996年。从1998年开始,李金华担任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接下来6年,在李金华的领导下,审计署每年都查出了多起大案要案: ●1998年,清查粮食系统违规违纪问题。立案2268起,1302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1999年,审计三峡移民资金和移民建镇资金,挤占挪用现象严重; ●2000年,审计16个省市自治区1999年国债重点建设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发现挪用国债资金4.77亿元; ●2001年,审计贵州省国债资金中发现,贵州省交通厅原厅长卢万里在国债项目招标中弄虚作假,造成国家建设资金损失9800多万元。目前,卢万里已判处死刑; ●2002年,查出中国建设银行广州地区8家支行10亿元虚假按揭;中国农业发展银行8.1亿元资金投资股市,所获收益去向不明。 * 2003年审计署集中曝光人事部、铁道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四部委2003年度预算执行审计结果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2004年审计署对医院违规收费问题的曝光; 2007年9月19日国家审计署发布2007年第6 号审计结果公告,公布了财政部等49个部门单位的2006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结果中存在的问题。 * 政府审计的发展历史 说明哪些问题 独立性 生产力、科技进步 社会稳定 受托责任 供求原则 * 人类进入奴隶制社会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日益增加,推动了私有制的发展,出现了国家。国家作为财产所有者将其财产委托给他人管理,形成了委托与受托之间的经济责任关系。于是委托者产生了一种客观需求:监督受托者忠实履行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可是,委托者不可能亲自审查所有受托者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于是委托或授权他人去对受托者进行审查。 这个历史发展过程让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政府审计的本质(起源)是对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独立的监督。 * 政府审计本质 查账说 方法过程说 财政监督说 经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