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改革开放说课.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史·王安石列传》 观念的变迁——偶像世界 吃了吗?—— 在那儿发财?——有时间喝个茶吗?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胡锦涛《十七大报告》 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的性质与原则 改革开放的渐进逻辑 从“十一届三中”到“十七届三中” 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历史背景 马克思阐述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特征: 1、在经济结构方面实行纯粹单一的全社会所有制(即100%公有制); 2、商品经济将消亡,一切劳动产品将成为社会统一分配的对象; 3、经济运行形式方面由一个社会中心用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来配置社会资源,组织整个社会的生产、分配和消费(即100%计划经济)。 历史背景 “只要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无力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只有实行巨大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制度,同时把所有的土地、工厂、工具的所有权转交给工人阶级,才能消灭一切剥削。”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1906年6月1日《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米塞斯、哈耶克为代表的一些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否定社会主义经济能合理进行经济计算和资源配置的可能性,而以泰勒、兰格、勒纳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则利用新古典的一般均衡理论,提出了著名的兰格模式。 这一模式假定,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着消费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由于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不存在生产资料市场,但中央计划机构可以根据“试错法”,模拟市场,制定和调整生产资料的价格,经过一系列“试错”程序,中央计划局最终制定出一套不仅使一种产品,而且使所有产品都相等的“均衡价格”体系。由于中央计划机构对整个经济体制动态的了解,要比私人企业广泛得多,所以,中央计划机构通过“试错法”实现的经济均衡,比真正的市场调节要快得多。 历史背景 苏联经济体制采用了高度的全民所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长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依靠高能耗、高原材料消耗、高人力投入、粗放型发展,在苏联建国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在二战中依靠军事工业取得了胜利。 计划经济成为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其逻辑推理是:社会化大生产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客观上要求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历史背景 建国后,我国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解是空白的,基本上全盘照搬苏联模式。 在抗美援朝和国民经济初步恢复后,毛泽东提出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即“社会主义工业化”、“改造农业”、“改造手工业”、“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到1957年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基本建立起了公有制占绝对统治地位的100%计划经济体制。 随着左倾思想逐渐占据上风,“大跃进”发起,中国经济陷入混乱与倒退。 历史背景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毛泽东发动“大革命”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但他对党和国家政治状况错误估计,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农村“四清”、城市“五反”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采取断然措施,公开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才能揭露党和国家生活中的阴暗面,把被“走资派篡夺了的权力”夺回来。 历史背景 1976年10月,以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为核心的中央政治局,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1977年8月,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布“文化大革命”结束。 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 “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它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历史背景 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在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

文档评论(0)

金不换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