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质作用学案
(一)内力作用
读图,完成5~6题
5.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
6.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下图是某区域地质地貌剖面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高速公路隧道穿过
A.向斜谷 B.背斜谷 C.向斜山 D.背斜山
(2)图中甲地多见石芽、溶洞等地形,推断未知岩层应为
A.页岩 B.板岩 C.石灰岩 D.花岗岩
(3)若河流沿岸地区柑橘分布广泛,则图中乙地常见植被类型最可能为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针阔混交林 D.针叶林
(2012·江苏地理)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1)~(2)题。(1)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
A.褶曲隆起 B.褶曲凹陷C.断裂下降 D.断裂上升
A.断层、向斜、背斜 B.断层、背斜、向斜C.向斜、断层、背斜D.背斜、向斜、断层
读某地等温线分布及地质剖面图,回答(1)~(2)题。
(1)该处的地形及地质构造是( )
A.背斜成山 B.向斜成谷 C.背斜成谷 D.向斜成山
(2)该地质构造 ( )
A .便于储水 B.便于储油 C.上部岩层较老 D.两侧岩层较新
(2011·山东卷)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地区地貌景观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整治方式中合理的是( )
①甲处平整土地,提高土地质量 ②乙处修建护坡堤,防止岸坡侵蚀
③丙处修建梯田,增加耕地面积 ④丁处修建挡土坝,拦截泥沙及淤泥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2)图中Ⅰ、Ⅱ、Ⅲ、Ⅳ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Ⅰ、Ⅱ B.Ⅲ、Ⅳ C.Ⅰ、Ⅲ D.Ⅱ、Ⅳ
(2012山东卷)3.图2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5.图中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为
A.⑤⑥④③②① B.④③②①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④③②①⑥⑤
6.若①为石灰岩,则在①与⑥之间的结合部位容易形成( )
A.花岗岩 B.大理岩 C.页岩 D.砾岩
(2012四川卷)图1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该山山顶海拔3099米,属山地针叶林带。读图回答1-2题。
形成图中结构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
A.断裂上升 B. 褶皱弯曲
C. 冰川堆积 D.风力侵蚀
该山山顶能够出现可供游客欣赏的景观是( )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C.层层梯田叠交错,犹如海上泛碧波
D.春蚕作茧桑园绿,睡起日斜闻竹鸡
下图为板块运动示意图,关于两图中板块边界类型与其形成的地貌组合正确的是
A.海岭—生长边界—火山岛 B.海沟—消亡边界—岛弧
C.海岭—消亡边界—海岸山脉 D.海沟—张裂边界—裂谷
下图为“90°经线圈穿越的四大板块示意图”,据图回答1~2题。
1.图中Ⅰ板块为
A.太平洋板块 B.南极洲板块
C.亚欧板块 D.美洲板块
2.图中1、4板块交界处形成
A.喜马拉雅山 B.乌拉尔山 C.安第斯山 D.阿尔卑斯山
图1为欧洲部分地区略图,图中四条线是重要的地理界线。“这里地质活动活跃,石灰岩层受板块挤压而变质成大理石”,此叙述所指的地区,可能接近的界线是
A.甲 B.乙 C.丙 D.丁
读地层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沉积地层剖面以及其中的断层、褶皱等各种地质现象,就像一本地质历史教科书,记录了地壳发展、演化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是我们了解地壳发展演化的窗口。
(1)已知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沉积的产物。根据该地层剖面岩层顺序,说明C层所处的海陆环境,并逐层分析从E层到G层海平面升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