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7课《奇妙的克隆》教案设计.docVIP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7课《奇妙的克隆》教案设计.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7课《奇妙的克隆》教案设计

17 奇妙的克隆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文意,根据阅读要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逐步提高科普文的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教学重点 理清“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的说明顺序,理解这样安排的原因。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研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帕瓦罗蒂;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二、作者简介 谈家桢先生是国际著名遗传学家,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谈家桢先生于1909年出生于浙江宁波,1930年获苏州东吴大学理学士,1932年获北京燕京大学理硕士,1936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哲学博士。1937年应竺可桢校长的邀请就任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解放后兼任理学院院长。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1961年起曾先后担任遗传所所长,复旦大学副校长,生命科学院院长和校长顾问等职务。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198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7年当选为意大利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95年获求是科学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1999年获国际正式批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542号小行星命名为“谈家桢星”。1999年当选为纽约科学院名誉终身院士。 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 1、注音 囊(nánɡ) 繁衍(yǎn) 蟾蜍(chán chú) 脊(jǐ)椎(zhuī) 两栖(qī) 2、释词 囊:像口袋的东西。 克隆:一个共同前体通过无性繁殖而形成的一群基因结构相同的细胞或个体。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胚胎:在卵膜内正在发育的受精卵。 蟾蜍:俗称癞蛤蟆,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能分泌粘液,吃昆虫、蜗牛等小动物 鳞片:一般多指长在生物体表面的鳞状构造。 脊椎:脊椎亦称脊柱、脊梁骨。 两栖: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 相安无事:相处没有冲突。 四、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克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分别为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勾勒了克隆技术的发展脉络,为我们介绍了中外科学家所进行的克隆实验及实验进展情况,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 “克隆绵羊‘多利’”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多利”的诞生过程,并揭示了克隆羊的成功的重大意义和巨大反响。 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引起了轰动,主要原因是它标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这一突破意味着它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危害于人类。 3、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课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五、小结 六、作业布置 读一读、写一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和科学性 1、文章四个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能调换顺序吗? 文章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理性思考。全文采用了逻辑顺序说明事理,逐层深入,步步推进。 2、文章第一部分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作者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作解释和引用。举例子:列举葡萄枝、仙人掌、草莓等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作解释: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引用: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根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说明“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3、文章第二部分“克隆鲫鱼出世前后”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jl2016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