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电针夹脊穴结合康复治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电针夹脊穴结合康复治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电针夹脊穴结合康复治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电针夹脊穴电针夹脊穴电针夹脊穴电针夹脊穴[1]。本文将2013年7月~2014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给予对照组患者电针夹脊穴电针夹脊穴电针夹脊穴电针夹脊穴[2]
本实验疗效分为治愈、好转以及无效。治愈:经过治疗,患者的疼痛消失,直腿抬高大于70度,可正常工作;好转: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疼痛有所缓解,患者腰部活动功能有所改善;无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疼痛以及临床症状没有改善。
1.4数据处理
将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以及各项研究数据准确的录入SPSS16.0统计学软件,平均年龄等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并用t进行检验,男女比例等计数资料使用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若P值大于0.05,代表数据间的差异不显著,若P小于0.05,代表数据间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治愈率为94%,对照组患者的治愈率为76%,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数据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n/%]
组别 治愈 好转 无效 实验组(n=50) 47(94%)* 1(2%) 2(4%)* 对照组(n=50) 38(76%) 2(4%) 10(20%)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有研究表明,多数腰椎间盘突出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治愈,其中,10%至20%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必须进行手术治疗[3]。当前,临床上对腰椎间盘突出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关于此类疾病的文献报道也比较多。有应用单纯针刺的,有针灸并用的,有推拿联合针刺的,有刺络拔罐的,还有应用电热针进行治疗的,治疗方案较多,但是治愈率均在40%至70%之间,疗效不是十分满意[4]。因此,本研究提出,应用电针夹脊穴联合康复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数据显示,该种治疗方法的治愈率高达94%,与对照组患者的治愈率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电针夹脊穴联合康复治疗在该种疾病的应用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价值,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华佗夹穴脊位循行于背腰的两侧,是阳经汇集的地方,取之有振奋阳气的作用,可有效对经络脏器气机进行疏通。针刺夹脊穴,同时在突出部位神经反射区配以电针治疗,可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神经应激功能,对神经根周微循环进行改善,有利于对炎性介质的清除,有利于阻碍伤害性信息传递,可有效的环节肌肉痉挛的症状,消除或者减轻炎症以及水肿,同时,还可加快阿片肽的释放,进而发挥免疫的作用[5]。康复治疗可使脊柱制动,减轻神经根的粘连、水肿、压迫的症状,进而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病症。
综上,电针夹脊穴[1]吴伟凡,熊国强,梁汉彰等.电针夹脊穴为主配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6):59-60.[2]邓伟,蔡立皓.电针夹脊穴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7):40-42.[3]菅明,师建平.电针夹脊穴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23):76-77.[4]朱美兰,罗军,戴江华等.分期康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3):213-215.[5]詹文吉.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致对侧下肢痛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5):464-466.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