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閩商國際研討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屆閩商國際研討會.doc

第一届闽商国际研讨会 第三组:文化迁徙与交流论坛 福州大学闽商文化研究院 2010年5月17--18日于福建福州 发表人:张汉良 changhl@ntu.edu.tw 现职: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终身名誉教授;英国林奈学会院士 通讯位址:台湾24205新庄市中正路510号辅仁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 论文题目:“瑞典植物学家林奈与茶叶的西传” 英文题目:“Car von Linné and the Transplantation of the Chinese Tea (Camilla Sinesis) to Europe” 论文提要: 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最近五年来瑞典的形象相当突出。2005年,瑞典仿古重建的远洋帆船哥特堡号由哥特堡出发,循历史航线东行,造访广州与上海,当时我正在上海访学。2007年是瑞典自然学家林奈三百年诞辰(1707-2007),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主编的《跨文化对话》筹画了中国瑞典文化交流专号,发表了与林奈有关的论文。当时我正在执行一个科研专案,题目是?自然历史与自然系统的文本初探:林奈、达尔文、李时珍?。 林奈是近代生物分类学或系统学的开山祖,他替生物世界建立了分类系统,动植物的拉丁文名称亦由林奈再规范。举例来说,“人类”的拉丁名Homo sapiens (智人)便是根据林奈发明的双重命名法,这个命名法一直沿用至今;茶的拉丁文学名叫Camellia sinensis,前面一个字Camellia (茶)指其类(genus),后面的sinensis(中国的)指其种(species),属于较低的分支,限定并描述了它从属的类。 东西交通史少不了茶的贸易故事。有关林奈与茶叶的报导也不少。为了促进瑞典的经济发展,他企图从中国引进茶株,移植到瑞典。在众多东来华,采茶取丝的欧洲人中,瑞典人倒是唯一成功移植活株茶树的。航海家卡尔?埃克伯格船长,出发前获得林奈有关栽培的锦囊妙计,竟然于1763年10月带回国存活的茶树。林奈大喜,准备把这株茶命名为Camellia Ekebergia(埃种茶)。当年运输的最大功臣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在瑞典家门口沈没的哥特堡号。 偏执的林奈对命名有严格的规定,除了古希腊语和拉丁语外,其他语言尽量不要用,实在没有办法时,也要把那些夬舌之音译为希腊语。茶的问题来了!拉丁学名固然没有问题,但现代欧语和拉丁普通话的/tea/(及其变奏),源自汉语(闽南语)可以说是很不理想的外来蛮语,林奈便把/t/与/th/改为拉丁语无法发音的希腊字母/θ/,如此一来,/dea/ (/thea/)便成为/θεα/,和希腊女神同名,岂不妙哉? 林奈曾为文指出:“理性和经验为人类知识的两大砥柱。两者的结合才能成就好医生。”就字源与内涵而论,他所谓的“经验”包括“实验”。这和李时珍秉承宋明理学的格物致知,实有异曲同工之趣味,《本草纲目》的“纲”和“目”体例,固然援用自朱熹;李时珍自序凡例曰:“虽曰医家药品,其考释性理,实吾儒格物之学,可稗尔雅诗疏之缺。”也说明了致用与治人之学,小至草木鸟兽虫鱼名实之辨,大至望闻问切药石处方,舍实践则无能为功也。本论文透过林奈和茶的因缘,讨论福建在18世纪跨国贸易和文化交流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关键词 林奈,茶, 瑞典东印度公司,哥特堡号,反商主义 (1)前言──从哥特堡号谈起 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最近五年来瑞典的形象相当突出。2005年,瑞典仿古重建的远洋帆船哥特堡号由哥特堡出发,循历史航线东行,造访广州与上海,当时我正在上海访学。2007年是瑞典自然学家林奈三百年诞辰(1707-2007),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主编的《跨文化对话》筹画了中国瑞典文化交流专号,发表了与林奈有关的论文。我虽然也躬逢其盛地参与了专号的撰述工作,实际上是一桩巧合,因为当时我正在执行一个科研专案,题目是?自然历史与自然系统的文本初探:林奈、达尔文、李时珍?。这项科研的成果已经分别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论文也由刊物和专书上发表或者即将发表,此地不再重复。1由于福州大学闽商学院的苏文菁教授邀约,笔者打算利用出席闽商国际研讨会的机会,继续谈一下林奈和中国的关系,尤其是茶的贸易问题。 东西交通史少不了茶的贸易故事。鸦片战争之后1843年所签订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特别列出福州,英国的着眼点儿就是武夷山红茶的运输。有关林奈与茶叶的报导也不少。为了促进瑞典的经济发展,他企图从中国引进茶株,移植到瑞典。在众多东来华,采茶取丝的欧洲人中,瑞典人倒是唯一成功移植活株茶树的。航海家卡尔?埃克伯格(Cark Gustaf Ekeberg, 1706-1786)船长,出发前获得林奈有关栽培的锦囊妙计,竟然于1763年10月带回国存活的茶树。林奈大喜,准备把这株茶命名为Camellia Ekebergia(埃种茶)。当年运输的最大功臣就是前

文档评论(0)

ailuoj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