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解题考点巧串烧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7.doc

高考语文 解题考点巧串烧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7.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语文 解题考点巧串烧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7

2014高考语文解题考点技巧串烧: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 文中观点态度的理解把握 【名师导学】 任何一篇文章,无论是社科类文章还是科技类文章,都反映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看法。这认识和看法,就是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在说明文或科学论文中,作者在阐述某一事物或事理的实际价值时,都流露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行文时不免表明自己赞成或否定的看法。因此,理解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也就能表现出读者阅读的综合素质。 有些文章,作者的表达意图并没有明显地表露出来,而是隐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其主观性很强。但是,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比较客观的,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喜爱什么,厌恶什么,经过分析,是不难理解和把握的。要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主观意图,首先要理解和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只有从理解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入手,才能准确而深入地掌握文章的内在意义。 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散见在文章的各个部分,通过语言信息传递出来。理解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 分析文章的标题 上面高考示例中,2001年全国高考卷选文题目为《铜奔马正名》,文中的所有观点都围绕着为“铜奔马正名”而展开,在答题时,抓住题意,进行选择,许多观点是不难理解和把握的(如第17、18题)。 弄清文章的主旨 要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首先应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通读全文之后,应知道作者在文中要告诉读者什么,读者从中明白了什么或受到了什么启发,这样就可推知作者的观点态度。 依据文章的体裁 根据具体文体作具体分析。文体不同,作者观点、态度的表现方法也不同。如议论文的论点就是作者的观点,说明文和科学论文,虽然侧重于说明事物或事理,但其中也 处处流露有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如前几年侧重在科技类文章,作者对科学前沿的创新倍加关注,牵涉到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学科领域,对自然科学的大胆创新表示赞叹和肯定;目前,由纯粹自然科技文向科技和社会的相交叉的文章(《沙尘暴》),乃至纯社会科学论文(考古、历史等)方面文章转向。掌握这类文章的基本范式和规律,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联系文章的背景 文章的写作背景往往决定着作者的写作动机和意图,了解它们,也能帮助我们去理解和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如科学创新、人与环境、人文因素等背景。另还要多具备一些知识背景和社会背景,即培养自身的自然科学素养和人文科学素养,就能帮助我们既快又准在理解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抓住文章的材料 作者在说明事物或阐述事理时,一定会使用大量的材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材料中有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都可以附着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详尽地分析材料与支撑观点的过程,就不难找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了。如如高考题阅读《铜奔马正名》的第19题。 紧扣文章的语言 语言是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负载,抓住关键的词语、句子、段落,就能很快地理解把握。如高考题阅读《铜奔马正名》的第20题。 【典型剖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7.A.。 B.C.。 D.8. 这句话的理解,的一项是 A.。B.。C.D.9.A.。 B.C.。D.10.一项是 A.B.C. 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拉丁文中有一句名言:“诗人是天生的不是造作的。”这句话有不可磨灭的真理。 从前有许多迷信和神秘色彩附丽在“天才”这个名词上面,一般人以为天才是神灵的凭借,与人力全无关系。我以为与其说“天才”,不如说“资禀”。资禀是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只有程度上的等差,没有绝对的分别。所谓“天才”不过是在资禀方面得天独厚,并没有什么神奇。莎士比亚和你我相去虽不可以道里计,但他所有的资禀你和我并非完全没有,只是他有的多我们有的少。除白痴以外,人人都多少具有文学所必需的资禀。不单是了解欣赏,创作也还是一理。 就资禀说,人人本都可以致力文学;不过资禀有高有低,每个人成为文学家的可能性和在文学上的成就也就有大有小。近代心理学家研究资禀,常把普遍智力和特殊智力分开。普遍智力是施诸一切对象而都灵验的,特殊智力是施诸某一种特殊对象而才灵验的。对于某一项有特殊智力,我们通常说那一项为“性之所近”。一个人如果要专门做文学家,就非性近于文学不可。如果性不相近而勉强去做文学家,成功的固然并非绝对没有,究竟是用违其才;不成功的却居多。世间有许多人走错门路,性不近于文学而强作文学家,耽误了他们在别方面可以有为的才力,实在很可惜。“诗人是天生的不是造作的”一句话对于这种人确是一个很好的当头棒。 但是这句话终有语病。天生的资禀只是潜能,要潜能现为事实,不能不假人力造作。好比花果的种子,天生就有一种资禀可以发芽成树,开花结实;但是种子有很多不发芽成树开花结实的,因为缺乏人工的培养。种子能发芽成熟开花结实,有一大半要靠人力,尽管它天资如何优良。人的资禀能否实现于学问事功的成就,

文档评论(0)

zhuangbi664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