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5u首发】江西省上饶市致远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VIP

【Ks5u首发】江西省上饶市致远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Ks5u首发】江西省上饶市致远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铅山致远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 高一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小题。 东坡曾评陶潜《饮酒其五》诗云:“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此观点自东坡出,遂大行天下,附者甚多。然而笔者在翻阅《文选》时,见《陶渊明杂诗二首》中为“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主编《文选》的昭明太子也非泛泛之辈。昭明太子是梁武帝长子,即萧统,不仅身份显贵,而且文学修养较高。萧统编著书籍较多。他不仅为陶渊明作传,而且首次编纂了《陶渊明集》,亲自为其作序。可以说,如果没有萧统,陶渊明的诗很可能等不到气象兼备的盛唐就被埋没,更谈不上被后人尊崇了。因此说昭明太子最懂陶渊明,读者恐怕也无多异议。故而从二人文学地位来讲,后者不遑多让东坡。 从文献学的角度看,当以“望南山”为是。陶渊明的集子最初是萧统编辑,这个集子的原貌今天已不能见到,但萧统所编《文选》卷三十收了陶渊明的《杂诗二诗》,此诗即为其一,作“望南山”。唐欧阳询所编《艺文类聚》卷六十五辑录了这两句诗,也作“望南山”。直到北宋,苏轼见到的版本基本上都是“望南山”。从校勘学来说,苏轼没有举出自己所依的善本是哪一本,孤证不立。没有版本上的依据,字就不能随便改。 苏轼认为改用“见”字,是因为渊明“采菊之次,偶见南山,境与意会”。“望”是有意为之,“见”是无意得之,趣闲景远,悠然忘情。有意无意之间,心境截然不同。事实是否这样呢?这就需要结合陶渊明人生经历、时代背景及作品本身内容来分析。陶潜出身名门,青年时曾具雄心壮志,很有一番抱负。在晋末政治最动荡时期,他自愿地投身于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做了几番尝试,知道已不可为才毅然归隐。陶潜《饮酒》组诗的时代大背景是刘裕加紧篡位,晋朝将亡之时。陶潜曾任刘裕参军。当刘裕权势日上之际,有人劝他复出,再次投靠刘裕,而陶潜断然拒绝。 从诗意来看,作者并不是仅仅对南山忽然一瞥。何以见得?从时间跨度来讲,山气早晚葱郁;从空间跨度来讲,飞鸟成群结队自远处回来,在观察过程中,作者从中悟到了不能言说的真。“鸟倦飞而知还”诗人借着眷恋山林的归鸟,用一种无比依恋的感情,表达了他对田园自由生活的向往。盖渊明所谓真意,乃在一“归”字,飞鸟归还,人亦当知还。返归于自然,方为真正之人生。故而陶潜于南山,绝不是匆匆一瞥,因缘际会。南山实际上是陶渊明的精神归宿。综上所述,也应以“望”字为是。 1、下列不属于苏轼认为“悠然见南山”更合乎情理的一项是( ) A、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见”更能表现出陶潜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和超凡脱俗的情怀。 B、“见”是无意得之,趣闲景远,悠然忘情,更符合苏轼心中对陶潜的精神世界的解读。 C、苏轼认为“悠然望南山”是俗本的作为, 用“见”可改变此篇神气索然的美学风貌。 D、苏轼的文学造诣很高,“见”是苏轼很慎重地考证众多文献版本所得出的结论。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陶渊明虽然是一个本性恬静的人,但也不是生下来就和名利完全绝缘的一个人,他是踏上仕途之后,才迷途知返的。 B、直到北宁,苏轼见到的版本都是“望南山”,没有拿出确凿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认为这样改动陶潜的作品是不严谨。 C、“鸟倦飞而知返”,诗人借着眷恋山林的归鸟,表达出对他的精神归宿——南山田园自由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D、从写作诗的时代背景来说,陶渊明写《饮酒》组诗是有目的性的,有可能就是表示自己坚决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的观点对苏轼同时代以及后代的文人影响很大,自从苏轼的观点一出,便大行天下,依附者众多。 B、苏轼的观点受到多人的追捧,有可能和苏轼的文学地位和不俗的文学修养有关,但作者并不以为然。 C、文学修养较高的梁武帝长子萧统是最懂陶潜的作家,如果没有萧统,陶渊明的诗就有可能会被唐气象淹没。 D、“望”从文献学和校勘学来看,更科学;从“作者人生经历”“时代背景”“诗意”来看,更合乎情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 (一)阅读文言文,完成4—7小题。(19分) 尹思贞,京兆长安人。弱冠以明经第,调隆州参军事。属邑豪蒲氏骜肆不法,州檄思贞按之,擿其奸赃万计,卒论死,部人称庆,刻石叹颂。迁明堂令,以善政闻。擢殿中少监,检校沼州刺史。会契丹孙万荣乱,朔方震惊,思贞循抚境内,独无扰。 ???? 神龙初,擢大理卿。雍人韦月将告武三思大逆,中宗命斩之,思贞以方发生月。固奏不可,乃决杖,流岭南。三思讽所司加法杀之,复固争,御史大夫李承嘉助三思,而以他事劾思贞,不得谒。思贞谓承嘉曰:“公为天子执法,乃擅威福,慢宪度,谀附奸臣图不轨,今将除忠良以自恣邪?”承嘉惭怒,劾思贞,为青州刺史。或问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jl2016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