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五节 沟通的障碍及改善方法 三、提高沟通的准确性 1、首先需要提高自己准确描述事物的能力。 2、对所用的一切非语词沟通方式,都必须有明确的概念。并且对别人是否也会同样理解某种非语词信息保持清楚的认识。 3、保持对别人包括直接的语词反馈在内的各种反馈信息足够的敏感,并及时调整自己的信息和符号选择,也是提高沟通准确性的不可缺少的途径。 第五节 沟通的障碍及改善方法 四、激发沟通积极的定向的技术 (一)沟通的“同理心”定向 同理心是指站在对方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观地理解对方的真实看法和内心感受,并且基于这种理解来进行沟通,同时将自己的同理心传达给对方的一种沟通交流方式。 同理心的核心是真正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情感。 (二)社会心理效应在沟通中的利用 (1)首因效应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使后续的沟通有良性的定向具有重要意义。 (2)寻找与沟通对象的共同点 第五节 沟通的障碍及改善方法 五、身体语言沟通的改善 (一)理解别人的身体语言 第一,身体语言信号的意义,与情境和沟通者性格有关。 第二,必须从整体的身体语言背景来确认每一个具体身体语言信号的意义。 第三,用移情的方法理解身体语言信息。 (二)恰当的运用自我身体语言 第一步是观察自我身体语言,了解自我身体语言使用的情况。 第二步是对自己的各种身体语言行为和整体模型进行自我体验。 增加身体语言自觉性的第三个步骤,是在实践中应用自己总结的身体语言,并进一步检验其有效性。 作业与思考题 1. 什么是沟通?沟通在哪些方面对人作为有机体和社会人的正常发挥作用有意义? 2. 沟通中的理解是怎样发生的? 3. 沟通过程有哪几方面的因素会发生影响? 4. 群体沟通有几种类型?它们的特定是什么? 5. 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身体语言沟通具有重要意义。 6. 举例分析触摸语言和副语言在日常沟通中的特殊价值。 7. 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如何改善自己的沟通能力。 8. 试评价一下你自己目前的沟通状况,并为自己制定一个改善个人沟通的计划。 建议读物 金盛华,赵凯,杨志芳. (1992).沟通人生——心理交往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郑国全,俞国良. (1999).人际关系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金盛华,张杰. (1995).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Sarah Trenholm . (1998).人际沟通 (李燕,李浦群 译).台湾:杨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朱滢. (2007).当代中国心理学家文库朱滢卷——文化与自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杨宇. (2008).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四辑)——性格与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Sui, J., Han, S. (2007). Self-construal priming modulates neural substrates of self-awareness. Psychological Science,18, 861-866. 建议读物 Barker, L. L. (1987).Communication (4th ed.). Prentice-Hall, Inc. Hong, Y., Mallorie L. A. M., (2004). A dynamic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culture: Lessons learned from personality psycholog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38,59-67. Freedman, J. L., Sears, D., Carlsmith, J. (1981).Social Psychology (4th ed.). Prentice-Hall Inc. Freedman J. L., Sears D. Carlsmith J. (1981).Social Psychology. NJ: Prentice – Hall. Gergen K. J.,Gergen M. M. (1981).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l. Hendrick C. (1977). Perspectives of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社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金盛华 第十章 沟通 本 章 要 点 *沟通的概念 *沟通的意义 *沟通的结构 *沟通类型 *身体语言沟通及其应用 *改善沟通能力的方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