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8天后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开始有明显下降。 这是因为随着腌制时间的延长,乳酸细菌也大量繁殖,对硝酸盐还原菌产生一定的抑制作,使其生长繁殖受到影响,造成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又有所下降。 另一方面,加热和未加热的泡菜中,测得的亚硝酸盐含量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这说明泡菜煮熟后食用,并不会减少泡菜中亚硝酸盐对人体的危害。 1、加入白酒有什么作用? 白酒可抑制泡菜表面杂菌的生长,它也是一种调味剂,可增加醇香感。 思考: 2、用水封闭坛口起什么作用?不封闭有什么结果? 水封闭坛口起着使坛内与坛外空气隔绝的作用,空气中21%是氧气,这是最简易的造成无氧环境的方法。这样,坛内可利用蔬菜中天然存在的乳酸菌进行乳酸发酵。如不封闭,则会有许多需氧菌生长,蔬菜会腐烂。 3、为什么泡菜坛内有时会长一层白膜,这层白膜是怎么形成的? 形成白膜是由于产膜酵母的繁殖。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泡菜发酵液营养丰富,其表面氧气含量也很丰富,适合酵母菌的繁殖。 4、为什么日常生活中要多吃新鲜蔬菜,不吃存放时间过长、变质的蔬菜? 有些蔬菜,如小白菜和萝卜等含有丰富的硝酸盐。当这些蔬菜放置过久时发生变质(发黄、腐烂)或者煮熟后存放太久时,蔬菜中的硝酸盐会被微生物还原成亚硝酸盐,危害人体健康。 苯酚是工业生产排放的有毒污染物质,自然界中存在着降解苯酚的微生物。某工厂产生的废水中含有苯酚,为了降解废水中的苯酚,研究人员从土壤中筛选获得了只能降解利用苯酚的细菌菌株,筛选的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①为土壤样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②培养目的菌株的选择培养基中应加入苯酚作为碳源 B.如果要测定②中活细菌数量,常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C.若图中④为对照实验,则其中应以苯酚作为惟一碳源 D.使用平板划线法可以在⑥上获得单菌落 C 图甲是果醋发酵装置。发酵初期不通气,溶液中有气泡产生;中期可以闻到酒香;后期接种醋酸菌,适当升高温度并通气,酒香逐渐变成醋香。图乙中能表示整个发酵过程培养液pH变化的曲线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B 解析 果醋制作的基本过程是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醋酸发酵→获得果醋。 在酒精发酵过程中,产生的CO2溶于水后形成碳酸(酸性较弱),pH会下降,但不会急剧下降; 当接入醋酸菌后,在有氧的情况下,醋酸菌能将乙醇变成乙醛,再将乙醛变成醋酸,酸性物质持续增加,pH持续下降,4条曲线中曲线②是比较符合pH变化的。 (09·浙江自选模块)下面是有关食醋和泡菜制作的实验。请完成下列问题: (1)食醋可用大米为原料经三步发酵来制作: 第一步:大米经蒸熟、冷却后加入淀粉酶,将原料中的淀粉分解成 (填中间产物),然后进一步分解成葡萄糖,这一过程可用 (填淀粉指示剂)来检测,因为该试剂遇淀粉呈蓝色,遇上述中间产物呈红色。 第二步:用 菌将葡萄糖转化成乙醇,这一发酵过程中,玻璃发酵瓶不应完全密闭的主要原因是 。 糊精 碘液 酵母 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CO2,使瓶内压力升高而可能引起爆裂 (2)泡菜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多种酸,其中主要是 ,还有少量的亚硝酸。对亚硝酸盐的定量测定可以用 法,因为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的反应产物能与N-1-萘基乙二胺偶联成 色化合物。进行样品测定时,还要取等量水进行同样的测定,目的是 。 乳酸 比色 紫红 作为对照 例1 下列对生物技术在实践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 A.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 B.普通洗衣粉只是缺少酶,不会污染环境 C.制葡萄醋所需的温度要比制葡萄酒所需的温度高些 D.凝胶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分离蛋白质 的一种方法 解析 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在20℃左右的环境中最适合代谢和繁殖;果醋的制作需要醋酸菌,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普通洗衣粉虽然没有酶,但含有一定量的磷,所以使用较多时也会污染环境。 B 4、乙同学分别利用酵母菌做了如下实验,请就他的实验步骤、现象和结果,回答相应问题: I.乙同学是利用图20所示的实 验装置,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 a.本实验所用的酵母液是 由5%的葡萄糖溶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