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城市功能
第三章 城市土地与利用一、城市土地 (一)城市土地的含义 城市土地是城市区域内的陆地、水面以及它们上下一定空间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常分三个层次: 城市建成区的土地 城市规划区的土地 城市行政区划辖区范围的土地 在中国, 城市土地一般是指城市社区内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二)城市土地的特征 二、城市用地评价 (一)城市用地自然条件评估 1、地质条件 (2)地形条件 我国地形分类 a.影响城市的布局和平面结构--水上城市威尼斯 b.地面坡度 b.地面坡度 1、地质条件 1、地质条件 菲律宾南部山体滑坡 甘肃省东乡县塌陷滑坡 甘肃省舟曲泥石流灾害 (4)我国滑坡、泥石流分布 (6)地震 (6)地震 1、地质条件 (6)地震 2、水文及水文地质 (1)水文条件 地下水的分布,按其成因和埋藏条件,可以分为三层,如图 2、水文及水文地质 (1)水文条件 (2)水文地质条件 (2)水文地质条件 3、气候条件 (1)太阳辐射 3、气候条件 (2)盛行风向 3、气候条件 (3)局地环流 (4)温度和降水 (二)城市用地经济条件分析 区位理论的应用 城市土地经济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 区位理论的应用 以分析区位条件入手,取得土地评价的因素/因子体系 (三)城市用地工程适宜性评价——用地评定的分类 城市用地评定成果 三、 城市用地分类 一、城市用地分类 根据《城乡规划法》调整的城市建设用地分类 四、城市地租与土地制度(一)地租理论1、西方经济学的地租理论 2、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 地租与地价 级差地租 地租对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影响 支付地租的能力由收益随距离增加而衰减的速度所决定 一般结论: A商务> A商业> A工> A住Ⅰ> A住Ⅱ> A农 五、城市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 该厂房的建设体现了怎样的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什么是集约用地? 集约用地——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取高额收入的一种经营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浪费土地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用地超前 用地规模加速增长,利用效率相对下降 城乡用地增幅先降后升,总体呈现加速增长态势。 目前每平方公里城乡用地承载经济状况: 地均国内生产总值6504万元, 地均二三产业增加值4723万元, 地均财政收入496万元, 地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1066万元, 地均城镇工矿用地的二三产业增加值为15898万元。 用地增长,整体用地效率相对下降。 1996-2000年,新增单位城乡建设用地所能承载的新增人口为7413人,2000-2004年则减少为3186人。 从经济增长和用地变动状况看,在1996-2000年和2000-2004年两个时段内: 全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需要净增城乡用地各为146平方公里和189平方公里; 全国二三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需要净增城乡用地各为160平方公里和227平方公里; 全国财政收入每增长1%,需要净增城乡用地各为90平方公里和128平方公里。 进入“十二五”单位GDP“地耗”指标难以控制 低效用地量大面广,资源有待盘活 存量建设用地规模较大,现有城乡建设用地就有2400万公顷(合3.6亿亩,约为每年新增用地600万亩的60倍)。广东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总量为5.78万公顷。 闲置土地主要分布在特定区域。 截至2010年7月2815宗,16.95万亩。东部地区分别占62.24%和62.46%。闲置5年以上的占31%。 广东省闲置土地主要集中在城镇和珠三角地区,共2.67万公顷。 闲置土地中,珠三角九市集中了全省闲置土地的86.89%。在闲置超过两年以上土地统计数中,深圳、珠海、惠州、东莞、中山、江门6个城市合计占了全省的80.53%。 农村用地效益低,农村居民点腾退难 (1)农村居民点用地效率低,集约潜力大。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由于长期规划滞后,自然村布局零星分散,功能布局混乱,居民点以分散式或独立式为主。 旧宅基地占地多,一户多宅、空关房、“空心村”现象普遍存在。 农村居民点废弃空闲地较多,村庄中猪舍、牛棚、粪缸、废弃晒场等占地面积过大,实际居住用地比例较低。 农居用地腾退难度大,“城进村难退” 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过程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