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全合成进展资料.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有机全合成进展 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国际上的有机化学的发展出现了新的高潮,有机化学成为化学中最大的一个分支,有机合成则成为有机化学中最令人注目的一个领域。在有机合成中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的全合成成为最为关注的研究课题。Woodward和Eschenmoser的VB12全合成和Corey提出的基于反合成分析的合成设计思想以及由此指导下的一批复杂天然产物分子的合成就是那个时代的杰出代表。 有机合成化学是有机化学的中心研究领域,有机合成化学的发展状况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有机化学的研究水平。与有机反应比较,我国有机合成化学,特别是复杂化学结构的天然产物的合成研究一直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近二十年,由于有机合成化学面临研究工作周期长、发表学术论文的难度大和难以适应我国的学术评价标准要求等原因,此研究领域的研究工作状况更是每况愈下。可喜的是在艰难的学术生态环境下,还是有少数有机化学家坚持从事有机合成化学的研究,并取得了理想的成就。 上海有机所陈庆云院士课题组首次利用锌粉还原β-四(三氟甲基)-meso-四苯基铜(Ⅱ)卟啉,得到了具有相对稳定的20π电子非芳香体系的isophlorin,产物结构通过了单晶衍射的确认,从而首次以实验结果证实了半个世纪前有机合成大师Woodward在研究叶绿素合成时提出的具有20 π电子的N,N’-二氢卟啉(N,N’-dihydroporphyrin or isophlorin)的假想结构(J. Am. Chem. Soc., 2007, 129:5814)。 上海有机所马大为小组用28步完成了Salinamide A 的首次全合成(Angew. Chem. Int. Ed., 2008, 47:3614)。 该研究所的姚祝军小组完成了复杂天然产物环肽化合物chororfusin的首次全合成,并确定了未知手性碳的绝对立体化学,从而纠正了原来错误的结构指定(J.Am. Chem.Soc., 2007,129:6400)。 秦勇小组通过以卡宾插入环卤烷化反应为一重排关键反应的合成策略,以23步和3%的总产率完成了复杂五环生物碱外消旋体(?)-communesin F 的全合成(J.Am.Chem. Soc., 2007, 129:13794);他们还通过环丙烷化反应,发展了生物碱五环结构的快捷合成法,进而用于(?)-minfiensine的全合成(Angew. Chem. Int. Ed., 2008, 47, 3618)。 通过串连半频哪醇重排Schmidet反应和Dieckmann缩合反应,兰州大学涂永强小组发展了外消旋 (?)-Stemonamine的高效全合成方法(Org. Lett., 2008,10(9): 1763-1766)。 基于不对称催化杂D-A反应,四川大学冯小明小组完成建立了(R)-(+)-Kavain和 (S)-(+)-Dihydrokavain的不对称合成方法(Angew. Chem. Int. Ed., 2008, 47, 1308; Org. Lett., 2008,10(6):1311)。 随着有机化学学科知识的系统建立与完善,天然产物化学也得以迅速发展,从各种自然资源中分离提取到了数以百万计的有效活性物质。其中天然产物中最为重要的一类有效活性物质就是生物碱。 生物碱(alkaloids)又称植物碱,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大多数是植物,个别存在于动物体内,如肾上腺素等),大多具有显著生物活性的含氮的碱性化合物。现在除植物以外,人们从海洋生物、微生物、真菌及昆虫的代谢产物中发现了不少含氮化合物,有时也称它们为生物碱 . 1806年德国药剂师泽图钠从鸦片中分离出吗啡碱以来,经过200多年的艰难曲折,已分离出生物碱20000多种。在自然界中,生物碱种类繁多,按母核的基本结构主要分为以下十二种:(1) 有机胺类、(2) 吡咯烷类、(3) 吡啶类、(4) 喹啉类、(5) 异喹啉类、(6) 喹唑酮类、(7) 吲哚类、(8) 莨菪烷类、(9) 亚胺唑类、(10) 嘌呤类、(11) 甾体类、(12) 萜类,其中吲哚类生物碱是迄今为止发现最多的一类生物碱。 生物碱类化合物大多数具有生物活性。这类化合物往往是许多药用植物,包括许多中草药的有效成分,目前已分离到20000余种,其中80余种已用于临床医学。例如:毛莨科黄连根茎中的小蘖碱(Berberine)是黄连素的主要成分,有抗菌消炎作用;萝芙木中的利血平(Reserpine)能降血压痹后遗症有疗效,罂粟果皮中所含的吗啡碱是著名镇痛剂;奎宁碱是有价值的解热药;三尖杉酯碱是治癌良药;麻黄中的麻黄碱(Ephedrine)用于平喘等等。 由于大多吲哚类生物碱在自然界中含量极少, 难以从自然界中获得足够的量以满足生产和研究的需要。因

文档评论(0)

麻将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