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土地经济学》讲义
梅 昀
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土地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土地的经济特点
1. 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
2. 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
3. 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4. 土地报酬(收益)递减的可能性
5. 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二、土地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土地经济学的形成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其客观基础主要取决于土地问题的日趋严重和经济科学与土地科学的发展。远古时代,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大规模利用,无所谓土地问题,及至近代人口急剧增加,人类为了生存,种植业的发展,此时土地成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而为人们所珍视,土地如何分配和如何合理利用日益成为尖锐的问题,于是人们便开始土地问题的研究。
由于土地既是生产要素,又是经济要素;土地问题反映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也反映土地生产力状况,所以土地问题一开始就有土地利用和土地分配两大基本问题。土地利用问题也是土地生产问题,而土地分配问题就是地权关系问题。这两者相互联系在一起,构成为人与地的关系,即总体的土地问题,这就是土地经济问题,而在人地关系中,人是决定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
1924年,美国经济学家伊利和莫尔豪斯(P.T.ELY与E.W.morehouse)合著的《土地经济学原理》出版,标志着土地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
1. [日]河田嗣郎 《土地经济学》 1930
2. [美]伊利与魏尔迈 《土地经济学》 1940
3. [美]雷纳 《土地经济学》 1946
4. [美]拉林克利夫 《城市土地经济学》 1949
5. [美]贝勒 《土地资源经济学》 1972
6. [美]巴洛维 《土地资源经济学》 1978
7. [加]哥德巴戈 《城市土地经济学》 1984
中文专著:
1. 章植 《土地经济学》 1930
2. 张丕介 《土地经济学导论》 1944
3. 朱剑农 《土地经济学原理》 1946
4. 张德粹 《土地经济学》 1963 1979
5. 周诚 《土地经济学》 1986
6. 张熏华 《土地经济学》 1987
7. 刘树楷、张月蓉 《土地经济学原理》 1988
8. 毕宝德 《土地经济学》 1991
第二节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土地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利用土地时所应遵循的经济原理,亦研究因利用土地而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并提出改善这些关系的原则和方法。它是理论兼实用的科学,一方面说明利用土地的许多原理,另一方面又提供利用土地的实际方法,以使人与地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得以改善。
周诚先生认为:土地经济问题的内容,通常包括三大方面,即土地利用,土地制度和土地价值。概括地说,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表述如下:土地利用中的生产力组织和土地所有、使用、管理中的生产关系及其调节。
毕宝德也有同样的看法,认为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完整地说包括三个方面,即土地利用经济,土地制度,土地权属转移及收益分配。(具体解释见参考书P11)
二、土地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 抽象思维法
2. 系统分析方法
3.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4. 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5. 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相结构的方法
第二章 土地的供给、需求及人地关系
第一节 土地的供给、需求及其制约因素
一、土地的供给及其制约因素
(一)土地的供给
指地球所能提供给社会利用的各种生产和生活用地的数量。土地的供给通常分为土地的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
(二)土地的自然供给
亦称土地实质供给、土地的物理供给。
1. 定义:
指土地以其固有的特性供给人类利用的各种土地的数量。
需要指出的是:这个量既包括目前正在实现其效用的资源量(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又包括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已知可供利用的资源量(后备土地资源)。
2. 影响因素
气候条件:(适于人类生活及动、植物生长)
地形、地势条件:(便于人们生活和生产作业)
生产资源条件:(有可利用的生产资源)
交通条件:(便于联络,使产品、劳务或生活资源可以相互交换)
(三)土地的经济供给
1. 定义
指在土地自然供给与某些自然条件所许可的范围内,对某种用途的土地供给量,随着该种用途利益的变化而变化,这种现象称之为土地的经济供给。
2. 举例说明
例如一个地区,粮食与甘蔗争地,适于种粮、蔗的耕地面积共6000亩,如粮价高、糖价低,生产粮食的稻田势必增加,即蔗地面积下降,反之,亦然。
如:
每kg米价格 供作种粮食的稻田 蔗地面积 0.80 2000 4000 1.20 3500 2500 1.60 4200 1800 2.00 5500 500 3.00 6000 0 4.00 6000 0 一直达到土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