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课堂实录.doc

  1. 1、本文档共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王君:《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述评 作者: 来源: 时间:2012-3-20 8:36:54 阅读666次 【大 中 小】 整合与比照齐飞,厚重共灵动一色 ——评王君老师《陋室铭》、《爱莲说》整合教学 执教:北京人大附中西山分校 王 君 评点:南京市天景山中学 杨正奎 【课堂实录】 (经过钻研教材,我发现《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章的精神血脉息息相通。于是,我对这两篇文章进行了整合教学。两课时连堂进行。以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为教学核心目标。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指导朗读,质疑字词,尝试背诵。第二课时则结合学生疑问引导他们紧扣关键字词感受人物心灵律动,探寻古代一类知识分子人格追求。实录的是第二课时) 蓄势:走进周敦颐的精神世界 师:第一节课,陈禹杭就《爱莲说》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关于最后几个句子的顺序安排。同学们的争论很热烈。王悦同学的发言更是引发了大家的不同意见。这节课,我们就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开始讨论。王悦认为菊和牡丹对莲都是反衬,有些同学不同意。看来,这个问题分歧还很大,现在请大家在字里行间去寻找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 (这个导入直接明确。第一,这是基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导入。它不仅回顾了上节课学生提出的问题,而且尊重学生,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为基础开展后面的教学;第二,这是抓住了学生中矛盾分歧的导入。“菊和牡丹对莲是否都是反衬?”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第三,这是明确地提出了读书方式的导入。 “请大家在字里行间去寻找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要求学生去咬文嚼字,直击文本。) 生:我认为周敦颐很欣赏陶渊明。我从这句可以看出来,“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字挺有力量的,我读出了一种欣赏。 生:我也是,后文中周敦颐说自己爱莲也用的是“独”,看来这“独”有与众不同之意,含有褒义的。 师:“独”是独特,独到,“独”是特立—— 生:独行。 师:我想到毛主席有一首著名的词第一句就是“独立寒秋”,好一个“独”! 生:周敦颐称菊花为“隐逸者”,就是隐居避世之人,不含贬义。 师:隐逸者?注意,为何不说是“花之隐者”呢? 生:“逸”有一种飘逸安逸的感觉,周敦颐称其为“隐逸者”,看来对其生活状态是欣赏的。 生:周敦颐只在最后一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用“矣”字加重情感,表达出深深的惋惜之情,而对“菊花”的表达比较庄重,只是说“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对陶渊明绝无贬义。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读书非常仔细。看来,作者写陶渊明,绝非反衬,而是正衬。写陶渊明只是铺垫,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在周敦颐眼里,陶渊明是美的,但周敦颐认为谁更美? 生:他自己更美(众笑) (教师点评语言精当。在短短的师生对话中,教师的点评有三种呈现方式。第一次是用解释的方式引导学生细品“独”字,并联想到“独立寒秋”,以此来扩展学生的思维;第二次是引导比较“隐逸者”与“花之隐者”的不同,在具体的语境中比较体会周敦颐的生活态度;第三次是肯定学生的发现并总结,这次不仅总结了讨论的主题,而且顺势追问:“在周敦颐眼里,陶渊明是美的,但周敦颐认为谁更美?”为下面的“变换身份”这一“变形”方式作好了铺垫。) 师:那好,如果你自己就是周敦颐,请你结合文中的关键句来夸夸自己,请用第一人称。 (引导学生再次大声朗读“予独爱”一句) 生:我像莲花一样高洁,生活于世俗的社会但不被污染。 生:我的美名远播,像莲花的香气一样越远越沁人心脾。 生:我庄重高雅,绝不对权贵献媚求荣。我才德出众但绝不妖媚。 生:我像莲花一样中通外直,表里如一,个性刚直。 生:我像莲花一样让人敬重不可侮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生:我不蔓不枝,心意专一,目标明确。 …… 师:说得不错,再背一背这句。 (生齐背“予独爱”一句) 师:现在,周敦颐们,咱们换个角度自夸,你和陶渊明都是美的,但你认为你和陶渊明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啊? 生:陶渊明隐居避世了,我还坚守在官场。 生:我是出淤泥而不染,陶渊明是躲淤泥躲得远远的。(众笑) (“变换身份”,变得精妙。这里呈现了三种形式:其一,变换身份夸自己读原文。这一设计匠心独运,学生变换身份读,不仅读出了是周敦颐的内心,而且读出了作为周敦颐的自豪感。其二,结合文中关键句,用自己的话夸自己。这既加深了对原文的理解,也加深了学生对周敦颐的深入理解,加深了自己的体验。其三,变换身份与陶渊明比一比。这里比出了两者的不同,读出了深度。“变换身份”,其本质是引导学生“体验”人物,“变”得精彩,妙不可言!) 师:聪明!我们才学习了《桃花源记》,也背诵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面对混浊的官场和肮脏的世风,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选择了隐居。他吟诵着《归去来兮辞》,在自己的心里幻想出了一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他最后选择的生活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周敦颐不是这样的。

文档评论(0)

qbjzmxj590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